第二四九章 南洋商社的獠牙(第1/2頁)
章節報錯
1652年11月15日,蘇拉威西島,望加錫。
葡萄牙總督奧格涅·馬特奧領著一眾殖民官員,神色複雜地看著三艘漢洲武裝商船停靠在碼頭上的,一隊隊全副武裝的鄉兵和土人僕從兵正在不斷地從船上魚貫而下。
“馬特奧總督,此次我們只動員組織了兩百百餘武裝部隊,再加上三百多名土人僕從,想來軍事力量也足夠了。”古榮堂笑著說道:“要知道,為了組織這次遠征行動,我們商社大掌櫃可是親自到宣化島遊說駐地大總管,還為他們贊助了一大筆發展基金,才勉強弄了這麼些軍隊過來。”
古榮堂作為南洋商社旗下負責蘇拉威西島片區的掌櫃,經常往來望加錫,偶爾也會在此地常駐一段時間,與當地的葡萄牙人已經是相當熟悉,並且還能說一點葡萄牙語。
如今,隨著數年的耕耘,南洋商社將大量齊國工業製成品銷售與戈瓦素丹王國,並很快後來居上,取代葡萄牙人,成為這個素丹王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市場上幾乎全部都充斥著齊國商品,棉布、砂糖、紙張、酒類、鐵質農具和小五金、各種檔次的瓷器、精
煉食鹽、鯨油,以及玻璃、瓷器、珍珠等高檔奢侈品。
而齊國則透過貿易,從戈瓦素丹王國換取大量的硫磺、錫、鎳、黃金、白銀等,以及水牛、羊等牲畜,處於絕對的貿易主導地位。
近年來,戈瓦素丹王國與東部數個布吉人建立的王國摩擦不斷,時常發生邊境衝突。再加之,三年前齊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戰爭期間,布吉人與荷蘭人勾勾搭搭,準備聯合入侵戈瓦素丹王國,並趁勢剷除望加錫葡萄牙人的勢力。
要知道,從第一次漢荷戰爭時,在南洋地區的葡萄牙人幾乎可以算是齊國的準盟友,雙方在針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勢力擴張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合作。在戰後,葡萄牙人還幫著齊國南洋商社進入戈瓦素丹王國市場,以及協助印度商社進入印度市場,雙方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商業聯絡。
在數月前,戈瓦素丹王國邀請望加錫的葡萄牙人出動軍隊,聯合打擊東邊的布吉人,以徹底解除王國的後方威脅。葡萄牙人考慮到自己勢單力薄,便遊說南洋商社,以進一步擴大其在戈瓦素丹王國貿易特權為由,約其出動武裝人員一起參與對布吉人的軍事行動,進而將雙方的貿易觸角延伸到東部和東北部地區。
聽說能擴大貿易市場,獲得更多的貿易特權,並且還能在戰爭當中獲得大量繳獲,古榮堂當即應允,然後返回漢洲本土,開始極力遊說商社幾個大掌櫃。聲言,為南洋商社的進一步貿易擴張,商社極為有必介入戈瓦素丹王國與布吉人之間的戰爭。
南洋商社是齊國成立最早的對外貿易商社,經營地區範圍幾乎囊括了整個南洋諸島,但隨著印度商社的成立,並很快在貿易額和利潤均雙雙超過南洋商社,使得幾個主事的大掌櫃倍感壓力,並對此充滿了警惕。
更讓人意外的是,成立還未幾年的漢東商社,也開始迅速崛起,憑藉著對漢洲東部海域和島嶼的壟斷授權,該商社大力開拓,幾乎供應了國內全部的鯨油、鯨肉罐頭、海豹皮、巨木等物產,還開採金礦、鎳礦,業務是做得風生水起。
因而,南洋商社在佔據著廣大的市場區域情況下,自然不甘落後,在這幾年裡,開始加快各地佈局,誓要反超印度商社,重奪對外貿易的頭把交椅。
在聞知望加錫市場的掌櫃想要透過支援和介入戈瓦素丹王國的對外戰爭,進而在該地區獲得更進一步的商業特權,並藉此延伸擴大商社的貿易市場,在諮詢了軍方參謀部對此態度後,獲得默許,便立即著手實施。
漢洲商社大掌櫃巫國清親自乘船至宣化島今帝汶島,拜訪駐地的大總管胡平江,憑著昔日登州老兄弟的關係,尋求對方在蘇拉威西島軍事行動的支援。
胡平江所統管的宣化總管區,包括了宣化島、牛島今印尼延德納島、夷門島今印尼韋塔島,帝汶島北邊、延陵島今印尼阿洛島,帝汶島北邊、松陵島今印尼羅地道,帝汶島西南、元和島今印尼薩武島,帝汶島西南等十餘個大小島嶼,扼守著漢洲本土的北方門戶。
作為地區大總管,胡平江自然是希望將轄地進一步擴充套件,並使之輻射的區域更加廣大。宣漢總管區背靠漢洲大陸,面向南洋諸多島嶼,是齊國向外拓殖的橋頭堡和後勤基地。當南洋商社大掌櫃巫國清一番分說,希望將齊國的影響力和勢力進一步延伸到望加錫的東部和東北地區,自然是一口應諾下來。
為此,他在宣化總管區數個縣鎮釋出徵召令,動員了兩百多名鄉兵武裝,還組織了三百餘土人僕從,由幾名作戰經驗豐富的退役軍官帶領,搭乘著南洋商社的幾艘武裝商船來到了望加錫。而南洋商社為此付出了五萬漢洲銀元,承諾在宣化島投資建設數個咖啡種植園。
對於政府和南洋商社的徵召,在宣化島的鄉兵並不排斥,反而非常積極踴躍的報名參加。相較於在威遠島新幾內亞上征剿土著的軍事行動,齊國的鄉兵更願意去攻擊南洋諸島上的土邦王國。這些建立了政權組織的土邦,可比那些荒島上可憐巴巴的土著油水豐厚多了。
至於危險,也不是不存在。不過,相比在和土邦王國戰鬥中獲得的豐厚繳獲,些許風險也是值得。只要能攻破土邦王國的城鎮據點,掠得財物的足以抵得上田地裡數年的收成。那時,蓋磚房、娶媳婦,生一窩崽子,都將不是夢。
葡萄牙人的望加錫據點,在齊國的扶持下,經過十餘年的發展,人口已突破一千六百餘人,可謂發展速度驚人,一度引起荷蘭人的忌憚。
位於大明沿海的據點蠔鏡今澳門,因為對日貿易的禁絕日本鎖國令影響和大明內亂,顯得日漸衰微,經營也是愈發難以為繼。因而,許多在蠔鏡的葡萄牙人紛紛避走望加錫,也間接增加了這裡的人口,繁榮了當地的經濟。
葡萄牙人對齊國人看法是比較複雜的,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威脅,他們在經濟上和軍事上極度依賴齊國的支援和幫助,但對於自身所處的從屬地位,卻感到一種莫名的失落和不甘。從15世紀起,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掀起了偉大的全球地理大發現活動,建立起了各自的殖民帝國,曾一度在東印度群島處於絕對統治地位,
在1517世紀,一個歐洲人,不論他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還是尼德蘭人、英國人或法國人,初次遇到非洲黑奴、東印度群島土著或美洲印第安人時,會本能和自然的認為,這些人比他國內那些無任何特權的僕人階層,還要低上幾個社會等級。
原因再明顯不過,一方面,這些深色面板的族群,未接受被歐洲人認為是重要救贖渠道的基督文化;另一方面,他們沒有技術來抵抗歐洲人的征服。那個時候,即使是軍事實力強大和政治組織完善的奧斯曼人,也都被他們輕蔑地看做異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