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章 風起(第2/2頁)
章節報錯
“羅先生,你話中所言,恐有些誇大了吧。”順治帝笑著說道:“若是你們齊國當真每月可生產如此多的火炮和火槍,豈不是可以裝備更多的部隊,僅可以憑強大的火器,或可碾壓我大清兵馬。”
“非是我們齊國不想跟你們大打,而是限於距離的遙遠,無法保證太多部隊的後勤輜重,所以,才派出千餘陸戰隊進駐登來。”羅守章被順治帝揭穿他略有誇大齊國實力的話語,也不覺尷尬,仍自不服地說道:“要知道,在堂堂戰陣當中,我齊國一千陸戰隊官兵,足以擊潰你們精銳的八旗部隊數千人!”
“兵者,詭道也。”順治帝說道:“我八旗部伍何至於將自己的身體暴露在你們火器打擊之下。別說你們有一千人,就是數千人,只要敢進至內陸平原地區,我一千八旗甲騎,足以將你們擊垮衝散。打仗,無非就是充分利用我軍的優勢,擊敵軍之劣勢。羅先生,你以為呢?”
羅守章作為陸戰隊高階戰術參謀,對順治帝的話,是深以為然,避實就虛,擊敵之弱,本來就是軍隊參謀和主官必須竭力去爭取的有利的作戰條件。
“聽說,十幾天前,你們齊國有大量水師艦船突然離開登來,你覺得他們會去哪兒?”順治帝突然問道。
“這……我如何能得知?”羅守章搖頭說道。
“你們齊國以舟船之利,頻頻襲擾我大清薄弱之地,讓人防不勝防。”順治帝看著羅守章,“據我們在登來的探子傳來訊息,你們的水師艦船,載運了大量的軍隊和武器,想必是又想借舟船縱橫江海優勢,襲擊我大清沿海或者沿江重鎮。”
羅守章沉默著,心裡卻不斷地暗自揣測,齊國聚大軍又往攻何處,難道又要複製一次南京戰役那般攻勢?
“我們認為,你們齊國軍隊攻擊目標或有三處。”順治帝見羅守章沉默不語,便自顧自地說道:“其一,攻福建,以懲罰鄭芝龍叛明投清之舉,順便削弱他們的水師戰力;其二,再次進入長江,上朔武昌,配合孫可望發起的武昌戰役;其三,攻廣東,配合李定國部發起的兩廣戰役。羅先生,以為會是哪個目標呢?”
“也許,我們齊國軍隊是要來攻天津,或者遼東。”
“天津駐有我大清蒙八旗馬隊數千人,你們不敢來的。”順治帝想了想,搖頭說道:“遼東嘛,或許有可能。但遼東沿海數十里範圍內,皆無人煙,你們即使攻到遼陽、沉陽等大城,有後勤補給上的困難,恐怕也難以複製此前的戰果。再者,我大清駐遼東的數千八旗甲騎,也會讓你們付出慘重的代價。”
“想我大清騎射無雙,戰力絕倫,竟然會被你們小小的齊國僅憑數千兵力,以舟船之利,屢屢讓我大清兵馬舉止失措,處處被動,此誠可嘆呀。”順治帝嘆道:“待我大清統一天下,朕誓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水師艦隊,衛護我大清萬里海疆,擊敵於遠洋之上。”
10月8日,崖州(今海南三亞市崖州區)
“廣東清軍尚可喜、耿繼茂部已攻克梧州,潯州府(今廣西貴港市),正在向南寧逼近。惠州總兵黃應傑部在攻佔梧州後,分兵抄掠鬱林州(今廣西玉林市),計劃與尚、耿二人會師於南寧城下。清軍潮州總兵郝尚久則在擊破肇慶後,一路往西南而來,連下高州(今廣東茂名市、)、雷州(今廣東湛江市)兩府,在搶掠一番後,轉頭向西,直奔欽州。”
《劍來》
“鄭芝龍部在清軍主力離開後,派兵緊隨其後,一路接收廣東西部和西南部幾個府縣,試圖在最短時間控制廣東全省。據悉,在廣州附近留守的清軍兵力已不足五千,且大多為鄭芝龍新近組建的地方守衛部隊,戰鬥力應該有限。故而,強襲廣州的條件已然成熟。”
“郝尚久要攻欽州,俺們需不需要幫著李定國守一下?”齊大江問道。
“欽州駐有西軍精銳四千餘,由李定國心腹將領張建統領,再加上城頭由我們提供的十餘門火炮,面對遠道而來的郝尚久部清軍,應該可以守住城池。”賀雲峰說道:“據南寧傳來的訊息,李定國從湖南帶了一萬二千餘西軍,準備先在南寧城下消耗一番清軍實力,然後再猝然發起反攻。另外,李定國在柳州尚駐有七千餘,屆時在反攻時,會迅速東移,攻佔梧州,切斷清軍的退路。”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我部在攻克廣州後,需立即乘船沿西江上朔至肇慶,並攻克此城,徹底堵住清軍東撤的道路。如此,清軍數萬大軍將面臨後有追兵,前有堵截,進退兩難的境地。若是戰事進展順利,就是全殲廣東清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萬一,李定國無法擊敗尚可喜、耿繼茂部清軍,反而讓對方攻克了南寧。那接下來,我們又該如何?”崖州總兵顧三麻子擔心地問道。
“嗯,不排除李定國兵敗的可能。”賀雲峰說道:“若是真的發生這種事情,我們也只能在廣州、肇慶兩地,大量殺傷清軍後,擇機撤回瓊州。”
“我們突襲廣州的時候,要不要帶上鄭森所部?”顧三麻子又問。
鄭森叛離福建後,所部五千餘人也至瓊州府落腳,目前暫駐在儋州。鄭森到了瓊州府後,分別派人前往登來和齊國安南領地,表達了堅決抗清的立場。
永初帝聞知鄭森以天下為重,毅然叛離福建,龍顏大悅,當即封鄭森為昌明伯、儋州總兵,封陳暉興化伯、臨高總兵,兩人各蔭一子為錦衣衛千戶。
齊國人在得知鄭森脫離福建,領兵別走瓊州,並表達堅決抗清後,均震驚不已。在如今大明境內遍地都是沒有節操的降官降將之中,突然出了一個不顧人倫親情,卻以天下為重,以復興大明為任的高風亮節之人,如何不讓人為之嘆服。
同時,幾名軍政高官的心裡也產生了一絲疑惑,大王是如何得知,這個鄭森就一定與鄭芝龍是完全不同的人,並且還能爭取為共同抗清的盟友。
“此次攻廣州,有太多不可測的風險存在。”齊大江想了想,搖頭說道:“另外,那裡駐有不少鄭軍,難保戰場上不會出現什麼意外。……所以,俺們就不用知會鄭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