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耽羅島(今韓國濟州島)。

兩艘福船狼狽地駛入了耽羅島碼頭,然後向當地官員和駐軍報告了一件令人震驚的訊息。朝廷轄下的五艘前往雲州的移民船,在朝鮮和日本之間的對馬島海域附近,遭到了數十艘倭寇的襲擊。三艘移民船被劫持,數百人生死不明。

而據逃回來的水手聲稱,襲擊移民船的倭寇,可能就躲藏附近的對馬島上。若是朝廷水師動作快的話,說不定還能趕過去,將那數百名移民救回。否則,那些可憐的難民很有可能會遭遇到不測。

知州畢學超聞報後,不禁有些犯難,雖然島上人口五萬餘,駐防官兵也有兩千多,另外還有齊國自救軍兩個營頭七百多人,實力委實不弱,對付幾百個倭寇海盜,還是綽綽有餘。可問題是,現在島上就沒幾艘戰船,如何將眾多官兵投送到那個叫對馬島的地方。

“畢大人,移民船隊所遇倭寇,恐怕多半是日本國內流浪武士所為,想來武備較低,無需要動用太多的兵馬。”駐島上的明軍參將姜開德抱拳說道:“以我之見,只需派出三百精兵,輔以部分齊國火槍兵,足可攻佔那個對馬島,解救我大明百姓。”

“數百人跨海去攻那小島,是不是有些……孟浪了?另外,若是貿然去攻那小島,會不會擅起邊釁,挑起與日本人的紛爭。”畢學超擔憂地問道。

“大人無需擔心。”姜開德笑道:“駐島上官兵若是對陣大陸上的建奴,恐力有不逮,但要擒殺幾百個倭寇,還是有些把握的。需知,島上的軍伍均曾前往朝鮮,打過那所謂御營廳精銳兵馬,都是經歷過戰陣的。想來,攻一個區區的倭寇小島,當能輕鬆做到。另外,我們還可以邀齊國自救軍火槍兵壓陣,應該有把握戰而勝之。”

“至於是否擅起邊釁,引起與日本人的紛爭,我以為應該不至於,咱們是去剿滅倭寇海盜。若是畢大人實在不放心,不如先派使者前往日本長崎,責問於對方,是否縱容包庇倭寇海盜之行。如此,我們也做到了先禮後兵,不至於師出無名。”

日本德川幕府自發布鎖國令後,除了大明、荷蘭東印度公司可前往長崎進行貿易外,禁絕任何外來國家和地區的商業和文化交流。但在整個日本,卻額外開了三個對外視窗,一個是薩摩藩控制下的琉球進行的朝貢貿易,一個是佔據了蝦夷地南端的松前藩,與蝦夷阿依努人、東北地區的鄂倫春人和庫頁島土著進行的山丹貿易,最後一個就是位於對馬島上的對馬藩與朝鮮進行的倭館貿易。

原來的琉球朝貢貿易,現在完全被齊國主導的“走私”貿易所代替,薩摩藩從琉球大量進口齊國所產的各種工業製成品,然後轉手倒賣與九州各地大名,甚至將貿易渠道延伸至本州島,貿易量直逼幕府所開設的長崎對外口岸。

而松前藩所進行的山丹貿易卻面臨日漸萎縮的狀態,蓋因永初朝廷大量移民雲州(今北海道),不僅墾荒屯田,還將所轄地區的部分阿依努人進行歸化宣慰,變成大明領地內的牧民和苦力,同時也在雲州北部沿海地區建立了北關據點(今日本北海道稚內市),直接截斷了松前藩所進行的山丹貿易。

而對馬藩更加悲催,倭館貿易直接於八年前(1643年)被齊國生生掐斷。那年,齊國陸戰隊和鄉兵協同永初朝廷登來鎮官兵不僅一舉奪佔了濟州島,還縱兵肆虐朝鮮沿海,襲破東南重鎮東來(今韓國釜山市)。隨後幾年,不論是永初朝廷官兵前來“刷”戰鬥經驗,還是為了補充登來物資,一波又一波軍隊,頻頻攻掠朝鮮沿海。糧食、牲口、皮毛、鐵器、布匹、東珠、人參,甚至年輕婦人,都是對方搶掠的目標。

最初,朝鮮的守禦廳和御營廳官兵還會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阻擊和反抗。但被隨行的齊國陸戰隊和鄉兵一陣火力輸出,造成數百乃至數千官兵傷亡後,部隊一再潰敗。最後,似乎覺得實在打不過那些例行來“打草谷”的賊軍,朝鮮官兵索性也不再直面抵抗了。“遇賊登陸,部伍皆潰”,已然成為常態。整個朝鮮沿海地區被荼毒肆虐數年,早已變得殘破不堪。

如此一來,依靠朝鮮貿易的對馬藩立時坐蠟了。對馬島本來環境就不好,“所居絕島,方可四百餘裡,土地山險,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徑。有千餘戶,無良田,食海物自活,唯乖船南北巿糴。”可以說,對馬藩的經濟收入完全仰賴與朝鮮的貿易,如今因為朝鮮沿海頻遭“賊軍”侵擾,而使得貿易斷絕,藩內財政立時陷入絕境,幾無維持之力,曾數次上告德川幕府,請求予以援助。

窮困潦倒了幾年,對馬藩宗氏財政徹底破產,不說基本的藩政、軍備無法維持,就連治下的數千藩民也無法吃上飯。絕望之際,對馬藩內的一些無法維持生計的武士和藩民索性也糾結國內的浪人,組織數十上百艘小船,去朝鮮東南海岸行劫掠之事。

齊國水師和永初朝廷水師陸續往雲州移民時,在海上也或多或少撞見過這些打劫朝鮮的日本船隻,但出於大家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有著共同的劫掠目標,因而並沒有對這些小舢板進行過任何攻擊。而那些日本小船也明顯不想招惹這些看著就頗具威脅的大船,雙方一直維持著互不相犯的局面。

如今,這些倭寇突然襲擊永初朝廷的移民運輸船,就顯得有些不正常。要知道,船上除了眾多苦哈哈的移民,並無多少財貨,就算將其全部截獲,也並不會獲得任何收益。反而,由此會引發對方水師艦船的報復。

正因為此,耽羅島知州畢學超才有些擔心,懷疑襲擊朝廷移民船隊會不會是日本幕府的官方默許行為。聽說這兩年,因為對雲州的歸屬問題,日本的松前藩與雲州領地時有爭執,雖然沒有爆發武裝衝突,但眼見著雲州島上的明人越來越多,焉知日本人不會就此鋌而走險,想透過襲擊移民船隊的方式,阻止朝廷對雲州領地的繼續移民。

畢學超這邊剛剛派出使者前往長崎與日本幕府就移民船隻被劫事件進行交涉,卻未料到,次日從朝鮮海岸悄悄駛來數艘龜船,載著幾名朝鮮國王李淏派來的使者。

正當所有大明官員和駐軍將領都以為是朝鮮是因沿海地區不堪其擾,準備向大明求和。卻未料到,到來的使者、朝鮮司憲府掌令宋時烈說了一句石破驚天的建議,朝鮮王國要“聯明擊奴”,行北伐之事,並再度恢復昔日雙方的宗藩關係。

“……為什麼?”畢學超目瞪口呆之餘,下意識地問道。

“今國中民心思漢,莫不涕泣憤慨,欲為皇朝復仇,苟能奮發大義,鼓勵士氣,其勢必振!”宋時烈康慨激昂得說道:“建奴,蠻夷矣!故,我朝鮮大王欲修政事,整修兵戈,集師北伐,以攘夷狄,恢復中華。”

“可是,……為什麼呀?”

畢學超與一眾大明官員和將領依舊滿頭霧水。難道你們朝鮮就為了所謂的春秋大義,為了恢復中華,就毅然決然地要反清?問題是,我們大明朝廷為了報復你們背藩叛明,協助建奴攻我關內外,幾乎是年年都派軍隊在你們朝鮮沿海地區“練兵”,並順帶“打打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