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可能是世界上纖維品質最好的植物。這種原產於大明西南地區的經濟作物,在中國栽培歷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麻骨可作造紙原料,或製造可做傢俱和板壁等多種用途的纖維板。麻骨還可釀酒、製糖。

更重要的是,苧麻的麻殼可脫膠提取纖維,供紡織、造紙或修船填料之用。鮮麻皮上刮下的麻殼,可提取糠醛,而糠醛是化學工業的精煉溶液劑,又是樹脂塑膠。另外,苧麻也可用作動物飼料。苧麻葉富含植物蛋白,粗蛋白含量高達20%以上。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用苧麻葉餵養牛、羊、豬等的歷史,而且具有很好的飼用效果。

在從大明蒐集的各類醫藥書冊當中,其中就有許多中藥方註明了,苧麻根為利尿解熱藥,並有安胎作用,苧麻葉葉為止血劑,治創傷出血。根、葉並用治急性淋濁、尿道炎出血等症。種子可榨油,供製肥皂和食用。

可以說,苧麻全身都是寶,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若是論畝產收入比例的話,那是遠遠超過普通的糧食和油料作物。而且,漢洲北部作為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型別,也非常適合苧麻的種植環境。

漢洲經過十年的農業發展,農業基本上遵循的是總體的宏觀指導和普通農戶的小範圍自主選擇,並根據各地氣候、環境的屬性,因地制宜地安排農業生產。

因為每年來到漢洲的移民,並不會立刻就分田分戶,而是要在新闢之地,或者原有成熟地區,實施屯田式的集中管理,根據各地艱苦條件的不同和個人的勞動表現,會在兩到三年內,再予以新移民分田並進行再次人員分配。

經過兩三年的屯田式的集中管理,可以說所有的移民在來漢洲的初期,都具有高度的服從性和紀律性。加之,大部分來到漢洲的移民都是一無所有的饑民,或者戰爭難民,對於齊國政府給他們提供的一切生產生活物資,內心深處,還是充滿感激之情的。因而,對於政府的各項安排,也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順從和響應。

及至傍晚時分,疲憊了一天的農人,或扛著農具,或抱著幾捆撿來的柴火,急匆匆地往村中各自小家走去。

“爹,娘,飯菜都已做好了,你們趕緊洗一洗,就可以吃了。”朱有根家七歲的老大朱重進聽到院外有動靜,掀開門簾,走了出來。他從母親懷裡抱過六個月大的弟弟,朝家人招呼道。

“今日在學堂裡都學了什麼?課程都已溫習過了?”朱有根看見老大,眼睛不由放出一絲光芒,但嘴中卻很嚴肅地說道。

“坐馬車回家的路上,已經溫習過了。”朱重進搖搖頭,輕聲說道。即使自己告訴父親在學堂裡學到的內容,他也多半是不懂的,但作為父親,還是要擺出自己的威嚴和掌控一切的模樣。

“嗯,好生讀書。我老朱家以後光大門楣,就靠你了。”

“嗯。”朱重進聽到父親說這句話,已經不下千百遍了,“爹,我想把頭髮剃了。”

“為何要剃頭髮?”朱有根愕然。

“學堂裡的許多同學都剃了頭髮,看著很精神。……我也想剃。”

“你……你個娃子在讀書呀!……為何要剃頭髮?”

“爹,你不也剃了頭髮嘛。”朱重進看了一眼父親,輕聲說道:“村裡許多叔伯都剃了頭髮的。”

“老子們要幹農活,整日裡汗流浹背,當然要剃了頭髮,落一個爽利。”朱有根急聲說道:“你個讀書娃子,咋能隨便剃頭髮呢?我們幾百上千年的傳統,都是留有髮髻,這才證明我們是漢人,是那個……那個華夏苗裔,與那些土著蠻夷,是完全不一樣的!”

“先生說了,漢人傳承,在心,不在形。”朱重進說道:“我們只要說漢話,行漢禮,承漢制,繼漢家文明,彰漢家威儀,至於我們有沒有頭上一把頭髮,沒什麼關係。說不定,幾千年前,我們老祖宗就是因為沒辦法剃頭髮,才留下一頭髮髻的。”

“啊?”朱有根被兒子一套說辭,給駁的不知該說什麼,可他總覺得,那個什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不可輕易損傷,也是傳了幾千年的傳統。自己這一輩,一無所有地來到漢洲,飯都吃不飽,自然不在乎頭上的髮髻。

但是,兒子可是進學堂讀書的人呀,而且先生還誇讚他以後有出息,不該跟自己一般模樣。讀書人不是應該像我們曾經的大明那些書生才子一般,羽扇綸巾,冠蓋什麼的。

在我們齊國,有些漢人傳統,難道要輕易丟棄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