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戰爭與和平(四)(第2/2頁)
章節報錯
———————————
“宋老,你的書中(《天工開物》)已經有關於金屬合金的描述,就是那個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說法。上面指出,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辦法,其實也可以運用到其他類似金屬合金物。”齊天說道。
“而某些合金金屬熔鍊後,會表現的比原有任何單一金屬擁有更高的強度和硬度。在開元城附近的銅鐵礦中,富含有一種稀有金屬,嗯,我把它叫錳。如果能將她提煉出來,參入鋼鐵當中,就可以形成一種非常堅硬的金屬,我們可以稱之錳鋼。它的強度硬度,遠遠超過我們目前所知地任何金屬,而且富有韌性。”
“錳?”宋應星看了看畢懋康和王徵,但兩人均搖頭表示沒有聽過。
“這個錳的金屬,其形狀如何?”
“目前發現地錳礦,呈塊狀、葡萄狀、鍾乳狀、樹枝狀或土狀集合體,表面光滑。半金屬光澤至暗淡。顏色暗灰至鐵黑色。條痕為光亮的淡黑褐色,不透明。性脆、斷口光滑或呈貝殼狀。”
“這種錳,參入鋼鐵當中,需要多少比率?”
“嗯,這需要一點一點地試驗。參入量的不同,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特性。”
“你打算用這種參入錳的鋼鐵製造火槍上的突刺?”畢懋康問道。
“不止可以製造火槍上的突刺,而且還可以製造若干生產工具,模具,以及鏜床刀口,鑽頭等加工工具。”齊天說道。
“齊天,你若去研修器物製造,未來成就,當不下於長庚(宋應星)呀!”畢懋康讚歎道。
“畢老謬讚了,小子豈敢與宋老相較!”齊天哪敢於宋應星相比,他所長於他人之處的不過是未來數百年的見識而已。
“我如他一般年紀時,可仍舊沉迷四書五經之中,哪知識得如此之多的百工之物。”宋應星笑著說道:“他若去研修百物,必成一大家!”
齊天連稱慚愧,若非前世所學土木,涉及若干建築材料方面的金屬製造,他哪能如此敢於在幾位博學老人面前賣弄知識。
鑑於軍政府那邊反饋,陸戰隊幾次出外征戰,都會面臨短兵相接。而漢洲士兵為了行動方便,隨身只配備了短刀一把。因而在與敵搏殺的時候,難免會吃虧。特別是在面對敵方長矛手的攻擊時,就顯得有些被動了。畢竟,在冷兵器當中,有一寸長一寸強的現實存在。
最早的刺刀出現在1640年,法國軍官皮塞居將雙刃直刀插入火槍槍口,以必作為火槍兵的短兵搏殺武器。
後來,在1688年,法國元帥沃邦對刺刀的裝置方式進行改進,將刺刀裝置於槍口之外。這種刺刀被稱為套筒式刺刀。如此一來,在刺刀為火槍手提供自衛能力的同時,也保證了火槍的射擊能力。
因此,齊天長想著給火槍裝配刺刀。但以目前的鋼鐵製品生產這種細長形狀刺刀,會在突刺物體多次後,變得比較脆裂,甚至折斷。
當然,最簡單的方法是,每個士兵多配備幾把刺刀在身上,折斷後,可隨時更換。
但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有時耽誤一秒鐘,就會有無數計程車兵死於敵手,而且身負多把刺刀,還會影響士兵的行動便利性。
因而,他便想著,是否可以將鋼鐵中新增鉻或者錳,增加刺刀的強度和韌性。於是,將有關金屬合金的說法提了出來,期望三位來自大明的“科學專家”能有所啟發,並能弄出合適的錳鋼刺刀,乃至錳鋼生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