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喇布:輸贏無所謂,打就行(二合一)(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以這個投充,詭異的就成為了滿清八旗貴胄也漢人地主豪強心照不宣的一種勾結手段,到了康熙年間,強制投充的現象幾乎已經沒有了,但主動來投充的漢人豪強猶如過江之卿。
你叫我一聲主子,每年給我上貢一筆花銷,我當你的靠山,還能省下你一筆稅金,你好我好大家好,這就是雙贏啊。
好在,清廷的政治制度很高明的把絕大部分八旗都拴在了京城和直隸,這地方就算是再富,也經不住十幾萬八旗的盤剝啊,早就給颳得天高三尺了,這也是為什麼京城作為首都,整個清朝時期周邊百姓反而過得最窮最苦的原因所在,至康熙初年時,這投充之法有與沒有,廢與不廢,差別已經不大了。
但是現在,打仗了啊!
八旗兵都被派出來了啊!
撒歡了啊!
真的都不用他們主動去逼迫,漢人中有不少的奴才,都是願意主動來投充的,而他們這些八旗的老爺,收了旗奴的土地,自然也要保護那些土地了,因為這都是他們自己的土地。
所以根據這些八旗將領們第一時間駐紮的地方的不同,他們的利益自然也就各不相同,有了各自想去的地方了。
所以,五大大將軍南下之後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與明君對峙,除了川陝戰場王屏藩和莫洛打得比較激烈之外,其他人全都在靜坐,和吳三桂根本就沒打過什麼像樣的仗。
吳三桂在忙著消化他剛打下來的大片地盤,清廷這邊,除了畏懼不前,幾個網頁確實怯戰之外,自然就是都在忙著接受給漢人地主的投充了。
至此,八旗老爺們和江南豪強們才終於勾搭到了一起。
這本來也不是什麼大事兒,其他人相對就也都還好,貪點銀子麼,康熙甚至都是默許的,但到了喇布這裡就比較麻煩了,他年紀太輕了,壓不住,關鍵是江西戰場本身還沒有一個主線任務,反倒是有好幾個支線任務。
所以,喇布就在南昌枯坐了仨月。
南昌這地方,劉大炮之所以將其選做了遷都備選是很有原因的,這裡是整個嶺南與北方貨物流通的中轉站,又是大平原,耕地多人口也多,這地方又是唯一一個可以同時扼守贛江航道、浙贛走廊、梅嶺古道三條戰略及商路要衝的地方(進出江西主要就是這三條路)
在這裡建都,可以同時掐死江、浙、徽、廣、桂、閩六個省,而湖南湖北畢竟與江西接壤,所以基本也就控制了。
換言之,這地方四通八達,人口土地眾多,這邊的地主豪強們又全都很有錢,戰略意義上不如武昌,但也差不太多,大家距離又不遠,但經濟上這裡可比武昌發達多了,喇布在此駐軍,那是又能刮地皮,又能履行自己預備軍的使命,哪出事兒他都可以第一個上,還能照顧到下面所有驕兵悍將的利益的,完美。
南昌在明朝時可是很有錢的,這是真正的國家經濟中心之一,比之揚州,蘇州,也是不差的,明朝時曾有滿朝文武半江西的說法,所以喇布在進入南昌之後,每天那真是紙醉金迷,日子過得要多爽有多爽,也狠狠地發了好大一筆財。
然後,鄭經就打澄海了。
直接把喇布的好日子給打沒了。
狗日的鄭經啊!
人家鄭經的求援信都送到他手裡來了,鄭成功兒子這樣大的身份在這擺著呢,澄海城作為明廷首都的重要性更是不用說,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喇布都不敢當做看不見這封信,偷偷地隱瞞下來。
他要是敢繼續待在南昌按兵不動,康熙能氣得把他給剮了。
再說澄海哪是那麼容易就能被攻破的?他一個預備軍,也不想打主力啊,所以,他才選擇了南下梅嶺這樣一條不可思議的進軍路線。
壓根就沒想去救援鄭經。
而待他在梅嶺終於與明軍交手一番,丟掉了軍中所有的火炮,見識到了明軍的火器之利之後,更是下定了決心,這特麼澄海愛誰打誰打,我是不打。
只要他在此地與馮振海磨磨唧唧的多打一段時間,等鄭經的兵馬都死光光,那自然也就不用援了,他自然也就可以回南昌繼續吃香喝辣的了。
最妙的是,喇布還留下了尼雅翰鎮守武昌,而他本人也還在贛州地界,在與馮振海靜坐的時候,馮振海是真靜坐,狗屁沒幹,喇布可沒閒著,每天都能收穫好多主動來投充的土地。
所以事實上,昨天聽說劉大炮已經弄死了鄭經,並且親自率領大軍來到了梅嶺的時候,喇布其實一定繼續打的想法都沒有,他現在只想趕緊帶兵馬回南昌繼續刮地皮。
但是啊,但是,大明丞相劉大炮近在眼前,一仗也不打就跑,像話麼?這太不像話了啊,他是大清的王爺,是要臉的,何況真要這麼幹了你看康熙會不會活撕了他。
怎麼也得打一仗,打贏了,固然是好,打輸了,再逃回南昌也不遲啊,反正明軍幾乎沒有騎兵,打不贏,跑還不簡單麼?
他在武昌可是還有一半兵馬兩萬多人呢,加上其他亂七八糟的綠營兵,等他回了南昌,隨時能聚起六七萬以上規模的大軍,難道還守不住南昌城麼?
早上正吃著飯,一邊和部將們商議要如何跟劉大炮好好打這一仗,突然就是好幾枚炮彈落到他們營地之中。
“王爺,明軍打過來了。”
“打過來了?好,全軍聽令,殺出去,跟他們拼了。”
說著,喇布居然還有一種鬆了口氣的感覺。
終於開打了。
至於打不打得贏,反而都不重要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