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改革之事暫且按下,眼前與喇布的這場戰爭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

劉大炮完全採納了金光祖的建議,分別派遣了李成功與牛大彪兩人分別帶著雷神炮上了這兩座大山,劉大炮為此還特意為這兩座本無名的荒山取了名字,一個叫萬勝山,一個叫葬清山,以暗示他對此戰的期望。

要知道牛大彪和李成功, 實際上就是原本的潮州鎮綠營兵馬,也就是接替了劉進忠和鄧光明位置的兩個人,是整個嫡系軍事體系之內,劉大炮最戒備,但又確確實實是實力最強的兩個人,如此安排, 劉大炮也可謂是孤注一擲的拼了命了。

真正在正面戰場阻擊敵人的,趙荊山與劉應麟兩鎮都不是滿編, 劉應麟作為後來者,更是連基本的換裝都沒有完成,金光祖所部更是剛收編不久的純綠營,不說當輔兵用,但確實只能算是雜兵。

除了劉大炮這次親自帶來的澄海兩營,他這正面戰場的軍隊中最強的反而是尚之信帶來的藩兵,和祖澤清帶來的兵馬。

“祖澤清。”

“臣在。”

“待會兒作戰時我可以允許你當做預備隊袖手旁觀,但是對你我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當我軍擊潰清軍的時候,這追擊的殲敵的任務,就只能是交給你了, 也讓本相好好看看這傳說中關寧鐵騎的厲害,你, 應該不會讓我失望吧?”

祖澤清聞言心頭微微一稟,知道劉大炮是在用話點他, 連忙道:“丞相放心,此戰臣一定竭盡全力, 奮勇殺敵。”

他這次帶來的一共也只有兩千兵馬, 但好就好在全都是騎兵, 都是他的嫡系,也就是他爹祖大壽留給他的老底子,說白了,本就是存著事有不順就立刻開溜的心思。

而要是明軍打贏的話,追殺亂兵的這種,功勞又大,戰利品又豐富,關鍵是還不會有什麼傷亡的任務,那做一做還是很好的。

劉大炮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知道這祖澤清心中的小算盤也不可能真的就真心實意的為自己賣命,但他也是真的缺少騎兵,對這貨,暫時也只能慣著。

待各營各部的任務都交代完畢,劉大炮直接就下令:“開炮吧,把這些清軍都轟出來”

…………

另一邊,喇布軍中。

事實上正如金光祖所說,劉大炮其實不知不覺中是已經走入了一點誤區的, 清軍這頭的組織架構, 遠比他們明軍這邊更亂得多。

不止是滿人新不過漢人,滿人自身其實也是信不過滿人的,所以能領兵的只有愛新覺羅,老一輩愛新覺羅都死光了,自然就只能讓新一輩的愛新覺羅上。

然而老一輩的愛新覺羅好歹都是遼東苦寒之地帶領著族人奮力廝殺出來的,許多人也確實是當得起英雄好漢這四個字的,而新一茬的愛新覺羅麼,其實其中絕大部分可能都沒上過戰場。

比如這個喇布。

他是順治十一年生人,所以說算算時間今年還不到二十,作為濟爾哈朗的孫子,十三歲當輔國將軍,十八歲繼承簡親王爵位,二十歲統帥三軍,成為清廷方面的五個大將軍之一,全權掌控江西戰局。

真·生在羅馬。

然而就是這麼個出生時便已經錦衣玉食,一輩子連京城都沒離開過的公子哥,真的有能力降服手下尼雅翰、朱滿、希爾根、哈奇哈奇、根特巴圖魯等這些驕兵悍將麼?

原本歷史上,江西戰場是清軍唯一一個在前期就開啟了局面的戰場,但那時因為原本歷史上江西派來的王爺是嶽樂,人家嶽樂好歹作為副將跟隨豪格剿滅過張獻忠,半輩子戰功赫赫,誰也不敢不服,可是,喇布是個什麼東西呢?

偏偏江西這地方,還真就比較特殊,這地方既可以打衢州的吳三桂,也可以從梅嶺三關入廣東,可以順東邊就是耿精忠與傑書對峙的江浙戰場,誰都能打,但哪都不是真正的主攻方向,說白了,就是個惠兒。

除了西線川陝戰場夠不上之外,其他的幾處戰場上他都可以做援軍,但另一方面,他又哪都不算。

這職位落到嶽樂這種老將的手裡,那就是救火隊長,哪裡需要打哪裡,落到喇布手裡……

反正在鄭經兵圍澄海之前,他手下的哈奇哈奇希望去浙江幫傑書,根特巴圖魯認為應該打衢州分攤尚善的壓力,折爾肯認為應該抓緊時間徵集船隻訓練水師,尼雅翰則希望鎮守重鎮武昌,先打白顯忠,朱滿……他的意見不重要。

這些人的提議固然都是有各自的考量的,因為清廷萬惡的投充之法在康熙初年時其實還是明亡實存的,孝莊主政的那幾年把清廷早期的惡政幾乎一樣不落的全給復原了,而康熙親政時日尚短,也沒有威望像順治一樣撥亂反正,但不得不說這些將領們所提議的這些建議,其實每一條都有道理。

閉著眼睛選一條,都不能說是錯的,江西戰場就這麼個形式,幹啥都是對的。

但當這些代表了不同人不同利益的戰略方向一股腦的都送到喇布眼前的時候,他怎麼選,都必然讓下面將領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服。

至於喇布本人,也是有一定的小心思的,所以乾脆,喇布便下令,全軍將士,乾脆在南昌駐軍,停下了,哪也不去,哪也不打。

他是個惠兒麼,讓其他四個王爺先打,哪裡率先開啟局面,哪裡有了切實的需要,到時候再去打哪裡,有毛病麼?沒有毛病,康熙都說不出來他的不是。

而屯兵南昌,又是個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主意。

說到底其實還是兩個字:投充。

這一招是多爾袞搞的,本是為了八旗子弟合法搶劫,簡單說就是讓漢人地主們“自願”的獻上自家土地給旗人老爺,從此“自願”成為一名光榮的旗奴。

不過後來搞著搞著,就變味兒了,因為漢人的地主老爺們發現,這些八旗老爺們好像一個個都挺缺心眼的,滿人麼,對土地沒什麼概念的,至少是遠遠沒有漢人的精打細算。

比如說你獻上一千畝的土地,但可以和八旗老爺們說,這是兩百畝。

八旗老爺們也不會丈量土地啊,事實上他們對土地也不在乎,往往拿眼睛一看,對,是兩百畝。

然後,剩下的八百畝就這樣被稀裡糊塗的隱匿下來了,就不用交稅了。

八旗老爺是不會親自種地的,到頭來,真的掌控這些土地的還是那些漢人豪強,這每畝地到底有多少收成,還不都是他們說了算?他們只需要將名義上投充過來的兩百畝土地的產出,上繳一部分送給自己的主子,就完事兒了,平日裡在鄉里依然可以橫行霸道,且仗著主子的勢,那就更沒人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