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NB-Y晶片架構,簡直逆天!(第1/4頁)
章節報錯
【昨天晚上太遲怕斷了全勤,最後200字寫的匆忙,就先發了後改寫了一下,凌晨12點30分以前追讀的可以重新看下最後面200字。】
隨著五十萬積分扣除,金光閃過,腦海裡竟然又彈出幾個新的選項。
胡來有些驚訝,這種情況在之前可從來沒出現過。
他仔細看去, 腦海裡憑空浮現了幾個選項。
“叮……您已購買14奈米晶片設計圖紙,根據您當前所在世界的技術,請選擇您需要的晶片架構型別。”
晶片架構型別?
他簡單看了一眼,竟然有五個選項。
X86架構。
ARM架構。
RISCV架構。
MIPS架構。
NBY架構。
這……
有點強人所難了。
胡來對晶片專業知識並不太清楚,拿捏不準之下也不著急選擇,趕緊退出系統在網上搜尋了一下。
瞭解過後,總算明白了一點。
原來在設計一款晶片的時候, 首先要確定晶片的架構。
一款晶片採用什麼樣的架構,幾乎決定了這款晶片的用途。
簡單的說, 比如市場上的主流兩類晶片,一種是PC電腦端的CPU晶片,他們由英特爾和AMD壟斷生產,都採用了X86架構。
另一種呢,是手機晶片,幾乎所有手機晶片都採用了ARM架構。
而RISCV架構和MIPS架構,前者是2014年才出現,雖然起步很晚,但是因為採用了模組化設計理念,所以使用非常簡單,發展也很快。
RISCV架構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根據具體場景、模組化的選擇適合的指令集架構。
比如專門用於家用電器的CPU、工業控制CPU、智慧穿戴裝置以及一些比指頭小的感測器中的CPU。
而後者MIPS架構,最主要用於網路裝置, 比如網路路由器等。
看著電腦螢幕上顯示著四種主流晶片架構的資料,胡來來不及搜尋最後一項NBY架構,就已經對常用的X86電腦CPU和ARM架構產生了興趣。
雖然平日裡經常聽說電腦CPU和手機晶片,但具體有什麼不同之處確實不太瞭解。
他認真閱讀著資料。
X86架構的晶片和ARM架構的晶片,最大不同就在於效能和能耗上。
在效能上,X86架構採用了複雜指令集,主打高頻率高效能,這讓X86架構的晶片效能強大,運算速度超級快。
而ARM架構的晶片呢?
正好相反。
ARM架構的晶片,採用了簡單指令集,非常注重低頻率和低功耗,所有的儲存、記憶體等效能在設計之初就設定好,幾乎不考慮任何擴充套件性。
兩個架構的側重點不同,也就導致了ARM晶片在效能上和X86晶片對比,完全就是個弟弟。
比如鳳凰“青鸞”上使用的驍龍8155晶片,若是和X86架構的英特爾系列晶片比……
哪怕驍龍8155是八核處理器,但實際的效能也就只能達到英特爾I3處理器的50%算力還不到。
而號稱地表最強的紅果A15處理器,從綜合效能來講,也就只是I3處理器的水平。
而英特爾I3處理器上面,還有更好的I5、I7……
看到這裡,胡來心裡有些驚訝。
一直以來他是知道手機晶片效能是比電腦CPU差一些的,可真沒想到5奈米的A15處理器竟然只能和14奈米的I3處理器效能差不多!
沒錯,就是14奈米制程工藝的I3處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