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和小偷

禪師隱居山中,結廬而住,自耕而食。

中秋之夜,皓月當空。做完了一天功課的禪師信步走出門,月下的山景,一下子吸引住了禪師。

禪師沉醉其中,許久而歸。

剛到門口,發現屋內人影晃動:原來有小偷在行竊!

禪師知道自己沒有什麼東西值錢的,便佇立門口靜候小偷出來。

空手出來的小偷,見禪師擋住門口,驚慌失措,呆在那裡。

禪師溫和地對他說:撥感謝你趕了那麼老遠的山路來看我,但我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送給你。山中秋夜寒氣濃重,我看你衣著單薄,這件衣服送你上路吧!斳說完脫下身上的衣服,披到小偷身上,讓開一條路:撥走吧!夜深了,路上小心!斳

小偷臉有愧色,落荒而逃走

禪師望著月下小偷遠去的背景,嘆道:撥可憐的人兒,但願我能把天上的這輪明月送給他!斳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禪師開啟大門,發現門口放著一件衣服,折得整整齊齊,用油紙包著。

正是禪師昨夜送給小偷的那件。

禪師收起衣服。

這時,一輪紅日在山項了,禪師面對太陽,雙手合什,自言自語:撥我真的已送他一輪明月了!斳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古今醫家多解釋為,天道,聖人都在修行它,而愚蠢的人也欽佩、佩服它。

謬之千里!關鍵在這個“佩”字,讓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佩”是會意字,從人、凡、巾,本義是系在衣帶上的裝飾品(佩,大帶佩也。——《說文》),做為動詞使用時,也多以佩戴裝飾品有關(古代君子,必佩玉。——《禮記·玉藻》、佩之金玦。——《左傳·閔公二年》)。聯絡到“聖人行之”,那麼,“愚者佩之”其實就是佩戴它的意思,或者說只是將它當作一種裝飾品而已。比方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人,說起宗教、說起修行,那是一個口燦蓮花啊,但是,你看看他的行為,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甚至是背道而馳的,這就是愚者!

再進一步往深裡想,“行”字無論是做為修行或者行動講,都明顯具有一種自覺性和主動性,那麼“佩”呢,做為裝飾品在行動中處於什麼狀態?大家想一想看,我們的舉手投足、或急或緩,它是不是都被動地亦步亦趨,被我們任何一個無意識的動作晃動著、搖擺著,甚至是翻滾著、扭曲著。所以,我想現在我們應該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天道這個東西,聖人會主動地去感悟它,並遵循它的指引主動修行自己,而愚人則是被動地、渾渾噩噩地一生被它推向生老病死、自生自滅的境地。用當代流行的話語來說,聖人是在生活,而愚人只是生存,與地位無關,與財富無關,只與一種靈性的覺悟有關。

最後,簡單說一說“聖人”、“愚者”,關於“聖人”,我們在《上古天真論》中有關專門闡述,這裡不再贅述,簡單來說,聖人是我們凡夫俗子在當下可能達到的最高境界,而愚者可以泛指一切愚蠢的人,但無論是聖人還是愚者,在這裡應該都是一種泛指,因為,如果非要對人進行粗暴分類,至少還可以有賢人、常人介於聖人與愚者之間,所以,我覺得,這裡的“聖人”可大致理解為修行的人,而愚者則是餘下的其他所有人。而所謂“修行”的人呢,我是這樣理解的:相信一種先驗性的、非物質的存在,它才是世界的創造者與主宰,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負罪而生的,我們一生所有的思想與行為,都似赴一場趕考,為的是下一次輪迴開始前的那場“審判”。事實上,這種來自於天道的能量,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命裡,我們修行的關鍵,就在於與這種能量建立溝通機制,並透過它參悟天道,在天道的指引下約束自己、一心向善,從而提升整個人生之格局,且影響下世。

附錄:漫談中藥保健(294)

入秋以後,瓜果類蔬菜會逐漸下市,而逐漸上市的是當季的根莖類食材,這些食材可能看著不好看,但吃起來特別香,並且營養十分豐富。

根莖類的食材都是深深紮在土地裡面的,吸收土壤裡的養分,就好比咱們能夠扎穩腳跟,打好基礎,才能平安長壽,安穩度過秋冬。

第一種:山藥

清燉山藥烏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