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酒和欠條(附錄:《四十八願》19)(第2/3頁)
章節報錯
不能代勞的五件事
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圓結伴參訪行腳,途中宗圓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睏,三番兩次鬧著要回去。
道謙就安慰他說:“我們已經發心出來參學,而且也走了這麼遠的路,現在半途放棄回去,實在可惜。這樣吧,從現在起,一路上如果你有什麼需要,我一定為你代勞,但只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宗圓就問是哪五件事。
道謙非常自然地回答:“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宗圓終於言下大悟,從此再也不說辛苦了。
圖片
世間本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萬丈高樓平地起,萬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煩惱,別人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往生淨土要有信、願、行三資糧才能達到。所以,勤奮的願力,加上虔誠的信仰與實踐,必定能實現我們的淨土。
二、佈施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能夠在中國開花結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能夠注重資生的貢獻,利眾的事業,幫忙解決民生問題。南北朝時,佛教設有“僧祇戶”、“僧祇粟”,在荒年賑放穀物救濟災民。寺院內還附設“寺庫”、“長生庫”等金融機構,資貸財物,供人民週轉之需。因此,只要能對國計民生、對社會大眾、經濟利益、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加的事業,佛教徒都應該積極去做,這叫做普濟群生。現代佛教所倡導的,必定要合乎現代大眾所需要;現代大眾所不需要的,應該是現代佛教所不提倡的。建設人間淨土,要求佛弟子能夠做種種利生事業,促進社會的進步與改善。
圖片
三、忍辱
成就人間淨土,這是一種菩薩道的行為,也是一條艱難、痛苦的道路,需要一種忍辱負重的精神。有一首偈語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低了頭,就能看見水中天;退了步,就能把秧插滿田,這實在是耐人尋味的話。
白隱禪師的忍辱
日本有位白隱禪師,因為德行高潔,擁有很多信徒。在他住錫的寺院不遠,有位布店老闆,全家都是白隱禪師的信徒。可是,他的女兒卻私下與一個年輕人未婚先孕,做父親的一再逼問女兒,到底是和誰造的孽?女兒深怕一講出來,男方會被父親打死,禁不住一再被逼問,她念頭一動,謊稱孩子是白隱禪師的。她知道父親非常敬重白隱禪師,估計不會對禪師怎麼樣。父親一聽到這個名字,立刻怒氣衝衝地拿著木棒找到白隱禪師,不由分說地把他痛打了一頓。被打得莫名其妙的白隱禪師問:“什麼事啊?什麼事啊?”
“你這個壞傢伙,你和我女兒乾的醜事,還裝作不知道嗎?”
“我和你的女兒有什麼事啊?”
“哼!你還耍賴!”說著,對著白隱禪師又是一頓棒打。
白隱禪師也覺得不太對勁,但仔細一想對方的話,漸漸明白過來了。他心想,這個時候辯解很可能並沒有什麼用,又關係著一個女孩子的名節,於是保持了沉默。
到了小孩呱呱墜地以後,女孩的父親,就把小孩抱到寺院,丟給白隱禪師說:“這就是你的孽種,交還給你!”
圖片
從此白隱禪師就做了這個小孩的保姆,經常帶著小孩化緣奶汁,到處遭受辱罵與恥笑,有時甚至還要捱打,白隱禪師一聲不吭,默默忍受。
此時,少女的男友早已嚇得跑到外鄉去了,過了好幾年終於回來找到她,問起過去的事。少女把事情全盤托出,年輕人一聽馬上懺悔,“你怎麼可以誣衊禪師呢?他也是我的師父。唉!我們真是罪過,罪過!現在怎麼辦呢?”少女提出,”我們趕快去向白隱禪師懺悔吧!”
得知真相後,少女的父母感到無限懊悔,立刻帶著全家向白隱禪師賠罪懺悔,並告知實情。白隱禪師聽了以後,一點也沒有覺得委屈與生氣,只簡單的說:“噢!這小孩是你們的,那你們就抱回去吧!”
受侮辱、受委屈,一點也不辯論,這種忍辱,實在不容易。我們被人冤枉,受到委屈,沒有關係,時間會為我們洗清一切,任何人冤枉我、欺侮我,因果、佛菩薩不會冤枉我、欺侮我。
四、禪定、智慧
禪心,是清淨自在而無所掛礙的淨土。把我們自己安住在“禪”裡面,禪就是我們的淨土。
打不到的蒼蠅
有一個犯人,住在很小的牢房裡,每天生活的圈子很狹窄,他感到非常委屈。有一天,牢房飛來了一隻蒼蠅,他就撲打這隻蒼蠅。蒼蠅飛到東邊,他向東邊一撲;蒼蠅飛到西邊,他又往西邊一撲,就這樣在牢房裡打來打去,居然打不到這隻蒼蠅。這時,他才覺得:哎呀﹗我這牢房不小啊,居然連只蒼蠅都捉不到,可見蠻大的嘛!
圖片
有了禪心以後,對一切外境的大小就能無所掛礙。所以,禪心即是無心,也就是不動心。
儘管是花紅柳綠的社會,或是冷暖無常的人間,只要你對它不動心,日子就會很好過。有兩句禪詩寫得很好:“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寒潭水無痕”,風吹竹子,竹影隨風掃著臺階,可是臺階上的灰塵並未移動;天上的月亮照在水裡,月色穿入潭水,可是潭水沒有波痕。不管世間的變化如何,禪者的心,是不會為外境所動的。正如無門禪師所說: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我們的心不應該被任何東西拘束,如果能夠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不是很好嗎?有很多人被關在牢獄裡面,也有不少人把自己囚禁在心裡的牢籠中。我們為什麼不從心裡的牢籠中解脫出來呢?
瞬息萬變的世界,給予我們各種人情世故的束縛、種種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安住在禪心裡面,不從我們的內心求解脫,不從心理上去建設淨土,就不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