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的故事

某日,有人送給人事局李局長三條大魚。李局長考慮幾分鐘後,馬上叫人給徐,周兩位副局長每人送去一條。

李局長公事繁忙,魚提回家後交給妻子便不管結果如何了。

三日後,李局長想找徐副局長搓幾圈。沒進門,便聽見裡面在吵。

你這個小氣鬼,什麼省吃儉用,煮好的大魚也吃餿了。自己不吃,還叫我也別吃!自然是徐夫人的大嗓門。

唉!早知如此,一煮好便把它吃光了,倒掉了真可惜!可惜!徐副局長自嘆其氣。

遲了,早遲了。。。。。。

李局長這時自然不好進門。佇立良久,他心裡猛然一悟,似想起了什麼,又折身來到周副局長家。

進門寒喧一翻後,李局長問起三天前的魚味道怎樣,周副局長和夫人相視一笑:味道好極了,當天便吃光了!

李局長回到家,問妻子:那條魚呢?

早就倒掉了!

怎麼沒有吃就倒掉了?

煮好了放在冰箱裡,忘記了吃,餿了。還沒動筷呢!

第二天,李局長宣佈召開全體人員會議,會議內容純屬工作機密,外人不得而知。據內部人士透露,竟然是吃魚與人事工作的關係。令人大吃一驚!

會後,人事局工作搞得紅紅火火,一改平常半死不活局面,當年便得了三個先進。

有記者來採訪李局長,問其故,李局長只講了吃魚的故事。

記者嘆道:古有伯樂相馬,今有李局長吃魚,知音也!

附錄:

【帛書本】: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通行本〗: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大義】:這幾句話在理解上沒有什麼難度,因此,帛書本與通行本高度一致,只缺一個“也”字,但無關宏旨。

這幾句與後面的“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歷來被後人詬病,說老子提倡“愚民”。我不僅不會為老子翻案,而且,我還要55坐實這個說法,老子確實就是在倡導愚民。但我想說的是,老子的初衷是是利於人民,而不是利於統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