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和小偷(附錄《道德經》第三章解讀)(第1/2頁)
章節報錯
禪師和小偷
禪師隱居山中,結廬而住,自耕而食。
中秋之夜,皓月當空。做完了一天功課的禪師信步走出門,月下的山景,一下子吸引住了禪師。
禪師沉醉其中,許久而歸。
剛到門口,發現屋內人影晃動:原來有小偷在行竊!
禪師知道自己沒有什麼東西值錢的,便佇立門口靜候小偷出來。
空手出來的小偷,見禪師擋住門口,驚慌失措,呆在那裡。
禪師溫和地對他說:撥感謝你趕了那麼老遠的山路來看我,但我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送給你。山中秋夜寒氣濃重,我看你衣著單薄,這件衣服送你上路吧!斳說完脫下身上的衣服,披到小偷身上,讓開一條路:撥走吧!夜深了,路上小心!斳
小偷臉有愧色,落荒而逃走
禪師望著月下小偷遠去的背景,嘆道:撥可憐的人兒,但願我能把天上的這輪明月送給他!斳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禪師開啟大門,發現門口放著一件衣服,折得整整齊齊,用油紙包著。
正是禪師昨夜送給小偷的那件。
禪師收起衣服。
這時,一輪紅日在山項了,禪師面對太陽,雙手合什,自言自語:撥我真的已送他一輪明月了!斳
附錄:
《道德經》第三章解讀
【帛書本】: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通行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帛書本】: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通行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大義】:從本章開始,《道德經》將目光精準對準了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