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 翠(附錄《道德經》第一章解讀)
章節報錯
羽 翠
羽翠明天就要嫁人了。
她,不笑,不哭,不打,不鬧;碰到好友,仍說那句話:人生是一本書,我實在讀不懂。
羽翠讀過很多的書,正式的是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中,不正式的是從瓊瑤到岑凱倫,從三毛到尤今,直到最流行的梁鳳儀。但她卻常說:人生是一本書,我實在讀不懂。
三個哥有權選擇自己的出路,她要去學繡花,卻被老父一句話罵到裁縫學習班,踩那鐵疙瘩。
三個哥有權選擇自己的女友,她愛一個打工仔,卻被老母一瞪眼嫁到卡車司機家,明天就要走。
聽說那司機家房大門高,卡車也進得去。至於那司機,聽說最顯眼的是那身打扮,全副武裝,總價壹仟叄佰染拾陸元壹角染分,訂婚時司機用電子計算機器算給羽翠親眼看的……
又聽人說,司機太窮,窮的只剩下錢了。
而羽翠家太富,三男一女,三男人高馬大,等媳婦進門,一女羽翠價值千金,三男等一女之價格。
羽翠轉念一想,犧牲我一個,幸福三個哥,也值!
反抗,她沒想過。
書裡的反抗,畢竟是書裡的。
今夜,羽翠找了個火爐,關上門。
把一本本瓊瑤先燒個精光。
接著燒岑凱倫小說結局一章。
再燒三毛的封面與封底。
至於尤今與梁鳳儀的,用裁衣剪破壞成一片片,小小的。
焚後靜坐,喃喃自語:人生是一本書,我實在讀不懂。一直等到天大亮,一夜如此。
羽者,羽毛也;卒者,死也。羽翠不想死。
附錄:
《道德經》第一章解讀(按通行本排序)
【帛書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 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 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 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帛書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義】:天道(宇宙、世界執行變化的底層邏輯)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 但是,天道並不是一個簡單機械的規律,它是按照一個複雜模型處於不斷執行變 化中的,並不是人們所誤解的永恆不變。如同人類要認識一個新事物,最快捷、 26 有效的方式總是首先要去抽象命名它,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去簡單命名的,但是, 所有的命名其實都是對事物的簡單化、概念化處理,這樣,勢必會丟失事物的許 多屬性、內涵或外延,所以,看待這個事物的角度不同時,又或者該事物發生了 變化後,可能當初對它的命名也就該發生變化了,這樣,關於它的命名也就不該 是恆定的。因此,它又反證了“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因為道是處於不斷執行 變化中的,所以,為了更快捷地認識它,只能勉強以“道”來命名它。
【闡述】:這句話如果按通行本《道德經》進行解釋,是非常容易出現歧義 的。比如,“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再有,“道可以說,但 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意思完全相反的兩種解 釋,從字面上看來,卻各有各的道理,怎麼辦?! 好在還有帛書本,“道,可道也”,多了一個“也”字,可以明確這是一句 判斷句,因此,上述的後一種翻譯是正確的。但是,這種翻譯多半是出自於初中 語文老師之手(或者是水平相當的專家),為什麼呢?因為它完全照著字面進行 翻譯,簡潔是夠簡潔了,可《道德經》這麼一本抉奧闡幽的哲學經典,這樣的簡 單翻譯其實已經嚴重偏離《道德經》的本義了。不像是一個哲人的警世之言,倒 像是一個鄉間老太太飯後消食的絮叨。
粗略統計,古往今來,對於《道德經》的註釋達到三千餘家,裡邊不乏大哲 鴻儒,高山仰止一般的存在。我之所以也敢參乎進來,當然並不是自認為高明, 而是我覺得自己對於老子《道德經》的觀察角度是異於旁人的,那就是我對於老 子及其《道德經》的獨特定位——這是一個窺破天機之人,留下的唯一著述。這 本經典裡,或許藏有關於宇宙與世界真相的更多線索。至少到目前為止,我沒有 看到任何注家發現這個視角,這就是我敢於註解《道德經》的唯一原因。
其實, 對於現在的我而言,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這不是一個有了確定結 論後的愉快論證之旅,而只是有了一個假想後的探索之旅、危險之旅。或許,我 可能隨時中途擱筆,那是因為我發現自己的假想犯錯了;又或許,我終於順利完 成了它,但我確保不會將它公諸於眾,只在少數有緣人中尋求理解與同情。
“道”是老子(亦是道家)最重要的思想概念,因此將它擺在開章的第一句 27 第一字,這是可以理解的。在我們的教科書中,關於老子的“道”,大致解釋為 “天地宇宙萬物變化的內在規律”,這種解釋非常接近了,但是,它明顯是一種 唯物主義,而老子的“道”則是超驗性的,這個“道”是先於宇宙自然而 存在的,甚至它直接就是宇宙自然萬物的造物主。因為時空的概念完全不同的緣 故,低維的世界根本無法完全理解高維的事物,而在高維的視角下,低維世界是 瞬息萬變的(天上方一日,人間已千年),比如我們引以為傲的“萬里長城”, 其存在已數千年,但在高維的視角看,那不過是以微秒計算的時間長度,根本也 無從去命名它。這情況類似於我們藉助於鐳射顯微鏡,觀察那些方生方死的單細 胞生物,我們不會去命名它們的童年、青年、壯年和老年,我們只會隨意性地採 用一個編碼,去命名它們完整而短暫的一生,如:KNC6——5285A 型。
所以,《道德經》的起始第一句,或許可以解讀為有兩個不同的視角:一個 由我們仰視高維世界: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另一個由高維俯視我們:名,可 名也,非恆名也。 宏觀與微觀、低維與高維、所指與能指、時間與空間、本體與存在、運動與 靜止……,短短的四句話,包含了諸多哲學思考,這才是老子想要傳達給我們的 資訊。
這並不是我故弄玄虛。我想再重申一遍:老子是唯一窺破天機並留下文字的 人,而他的本意又並不想為我們直接揭示真相,所以,我們只能簡單地判斷,無 論如何,他的文字中應該會藏有蛛絲馬跡。
基於這個理解,我可以負責任地說, 如果你輕鬆就讀懂了老子,那麼,你肯定就沒有讀懂老子。閱讀《道德經》,必 須要有一種解密密碼般的過程,或許之意這樣才有可能去貼近《道德經》。 古今幾乎所有注家與研究者都認為,老子強調“道”是恆久不變的,就在於 傳世通行本《道德經》省略了這個“也”字。“道可道,非恆道”,極容易被理 解為“道可道”是假設句,“非恆道”則是判斷句,整句意思就成為“道如果是 說得清楚的,就不是恆久不變的道”。
這樣,自然就會認為老子強調“道”是恆 久的,顯然,這是錯誤的解讀。而帛書本中“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只是前後 句各加了一個“也”字,但就非常清晰了,兩句話都是判斷句,不存在假設。意 思正好反了過來:“道是可以言說的,道不是永恆不變的”。 28 另外,通行本將“恆”字改為“常”字,也非常不妥。
“常”是經常,而“恆” 則是“不變”,雖有相似之意,卻有本質區別。 【翻譯】:天道,是隻可以勉強去言說的,因為它總是處於不斷地執行與變 化之中,而不是永恆不變的;萬事萬物,是可以暫時命名的,但隨著事物的變化, 這個命名也將隨之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