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生飯
章節報錯
夾生飯
妻太聰明,能看透我的心。
常常,我有一點小成績,祝賀是一餐夾生飯。不過樂了,也不在意。
常常,我有了一點小麻煩,又是一頓夾生飯。不過小麻煩,不宜動大火,也只有半苦笑半苦笑地咬。
常常,我有了大煩惱,妻便精心操作,做上我最喜歡的蘿蔔炒米線。一絲一線,我一口吃,一口吃,大煩惱也變小,變小,絲線光,天知道,大煩惱也完了,光了。
妻,你真行。
終於,有一天,妻半夜把我從睡夢中叫醒:撥明天是休息天,今晚我好好同你談談心。斳
撥混帳,天下哪有三更半夜同丈夫談心的,我還要睡,要談心,你一個人談。斳我氣呼呼。
妻二話沒說,三下五除二,打來洗臉水,擠出牙膏,一切準備好好。
妻神色鄭重:撥今晚你給我先刷牙洗臉,清清醒。我同你好好說,否則你後悔莫及。斳
無可奈何,只好悶氣地乖乖。天,我的妻,今晚真的是發瘋了吧!
她主動,我被動。她大講,我小聽,她大問,我小答。我實際上是半句也沒聽進去。最後有一句聽實:撥你這個人依賴性太強,以後夾生飯也吃不上。斳第二天早上,又是一頓夾生飯,也是最後一餐。三個月後,妻病之,病:癌,妻早發現,沒告訴我。
這時,我才明白妻那半夜談心。哭,後悔,一切都不如那頓夾生飯。
下面是妻留下的讀書筆記:
《道德經》第一章解讀(按通行本排序) 【帛書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 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 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 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帛書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義】:天道(宇宙、世界執行變化的底層邏輯)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 但是,天道並不是一個簡單機械的規律,它是按照一個複雜模型處於不斷執行變 化中的,並不是人們所誤解的永恆不變。如同人類要認識一個新事物,最快捷、 26 有效的方式總是首先要去抽象命名它,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去簡單命名的,但是, 所有的命名其實都是對事物的簡單化、概念化處理,這樣,勢必會丟失事物的許 多屬性、內涵或外延,所以,看待這個事物的角度不同時,又或者該事物發生了 變化後,可能當初對它的命名也就該發生變化了,這樣,關於它的命名也就不該 是恆定的。因此,它又反證了“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因為道是處於不斷執行 變化中的,所以,為了更快捷地認識它,只能勉強以“道”來命名它。 【闡述】:這句話如果按通行本《道德經》進行解釋,是非常容易出現歧義 的。比如,“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再有,“道可以說,但 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意思完全相反的兩種解 釋,從字面上看來,卻各有各的道理,怎麼辦?! 好在還有帛書本,“道,可道也”,多了一個“也”字,可以明確這是一句 判斷句,因此,上述的後一種翻譯是正確的。但是,這種翻譯多半是出自於初中 語文老師之手(或者是水平相當的專家),為什麼呢?因為它完全照著字面進行 翻譯,簡潔是夠簡潔了,可《道德經》這麼一本抉奧闡幽的哲學經典,這樣的簡 單翻譯其實已經嚴重偏離《道德經》的本義了。不像是一個哲人的警世之言,倒 像是一個鄉間老太太飯後消食的絮叨。 粗略統計,古往今來,對於《道德經》的註釋達到三千餘家,裡邊不乏大哲 鴻儒,高山仰止一般的存在。我之所以也敢參乎進來,當然並不是自認為高明, 而是我覺得自己對於老子《道德經》的觀察角度是異於旁人的,那就是我對於老 子及其《道德經》的獨特定位——這是一個窺破天機之人,留下的唯一著述。這 本經典裡,或許藏有關於宇宙與世界真相的更多線索。至少到目前為止,我沒有 看到任何注家發現這個視角,這就是我敢於註解《道德經》的唯一原因。其實, 對於現在的我而言,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這不是一個有了確定結 論後的愉快論證之旅,而只是有了一個假想後的探索之旅、危險之旅。或許,我 可能隨時中途擱筆,那是因為我發現自己的假想犯錯了;又或許,我終於順利完 成了它,但我確保不會將它公諸於眾,只在少數有緣人中尋求理解與同情。 “道”是老子(亦是道家)最重要的思想概念,因此將它擺在開章的第一句 27 第一字,這是可以理解的。在我們的教科書中,關於老子的“道”,大致解釋為 “天地宇宙萬物變化的內在規律”,這種解釋非常接近了,但是,它明顯是一種 唯1物2主3義3方3方3法66論,而老子的“道”則是超驗性的,這個“道”是先於宇宙自然而 存在的,甚至它直接就是宇宙自然萬物的造物主。因為時空的概念完全不同的緣 故,低維的世界根本無法完全理解高維的事物,而在高維的視角下,低維世界是 瞬息萬變的(天上方一日,人間已千年),比如我們引以為傲的“萬里長城”, 其存在已數千年,但在高維的視角看,那不過是以微秒計算的時間長度,根本也 無從去命名它。這情況類似於我們藉助於鐳射顯微鏡,觀察那些方生方死的單細 胞生物,我們不會去命名它們的童年、青年、壯年和老年,我們只會隨意性地採 用一個編碼,去命名它們完整而短暫的一生,如:KNC6——5285A 型。 所以,《道德經》的起始第一句,或許可以解讀為有兩個不同的視角:一個 由我們仰視高維世界: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另一個由高維俯視我們:名,可 名也,非恆名也。 宏觀與微觀、低維與高維、所指與能指、時間與空間、本體與存在、運動與 靜止……,短短的四句話,包含了諸多哲學思考,這才是老子想要傳達給我們的 資訊。 這並不是我故弄玄虛。我想再重申一遍:老子是唯一窺破天機並留下文字的 人,而他的本意又並不想為我們直接揭示真相,所以,我們只能簡單地判斷,無 論如何,他的文字中應該會藏有蛛絲馬跡。基於這個理解,我可以負責任地說, 如果你輕鬆就讀懂了老子,那麼,你肯定就沒有讀懂老子。閱讀《道德經》,必 須要有一種解密密碼般的過程,或許之意這樣才有可能去貼近《道德經》。 古今幾乎所有注家與研究者都認為,老子強調“道”是恆久不變的,就在於 傳世通行本《道德經》省略了這個“也”字。“道可道,非恆道”,極容易被理 解為“道可道”是假設句,“非恆道”則是判斷句,整句意思就成為“道如果是 說得清楚的,就不是恆久不變的道”。這樣,自然就會認為老子強調“道”是恆 久的,顯然,這是錯誤的解讀。而帛書本中“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只是前後 句各加了一個“也”字,但就非常清晰了,兩句話都是判斷句,不存在假設。意 思正好反了過來:“道是可以言說的,道不是永恆不變的”。 28 另外,通行本將“恆”字改為“常”字,也非常不妥。“常”是經常,而“恆” 則是“不變”,雖有相似之意,卻有本質區別。 【翻譯】:天道,是隻可以勉強去言說的,因為它總是處於不斷地執行與變 化之中,而不是永恆不變的;萬事萬物,是可以暫時命名的,但隨著事物的變化, 這個命名也將隨之消解。 〖帛書本〗: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通行本〗: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 【大義】:(接上句: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惟其難名,乃勉力為之。虛 無,可以勉強用來命名萬物開始前的宇宙本源;存在,也可以勉強用來命名萬物 開始時的物質與意識形態。 這兩句話還有其他斷句法:“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以 及“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很顯然,前一種斷句還有其自己的理 解,而後一種斷句則完全是迴避,是一種和稀泥的態度。那麼,我為什麼會選擇 “有,名萬物之始也;無,名萬物之母也”呢? 按“有名”、“無名”進行斷句,則這兩句話基本還在延續前幾句話,大致 意思就是:萬物是很難對其命名的,即便勉強去命名,也不是它恆久的命名。(所 以)沒有名字,是萬物一開始的狀態,有了名字,萬物就有了存在的依託。這種 翻譯未必是正確的,但這不重要(我根本就不支援這種斷句),我這裡只是想讓 大家明白一個道理,按照上述斷句法,這兩句話還是在討論“名”的問題,與前 文的幾句話大致是一種因果的關係;而按我所理解的斷句法,這兩句話重點討論 29 的其實是“有”和”無”的問題,與前幾句話是並列關係,在邏輯表達上,它們 是相互獨立的。 【闡述】:“有”和“無”,特別是“無”,是老子道學中重要的哲學概念。 事實上,“無中生有”最初可不是個貶義詞,見於文字的最初源頭是《莊子·齊 物論》,而其思想源頭就是《道德經》。非常明顯,老子認為,宇宙世界乃至世 間萬物,一切,都是從“無”開始的,這與現代科學的“宇宙爆炸論”頗有相似 之處。“宇宙爆炸論”認為:我們如今的宇宙起源於極小的一個點(宇宙奇點), 這個點甚至比原子還小,它於近 138 億年前發生了爆炸,體積開始迅速膨脹,如 今它的可觀測體積已經達到了直徑 930 億光年的規模。讓人簡直難以想象,它比 任何一個民族的遠古神話都更神奇、玄幻、不可思議,但是,所謂的科學界就敢 聲稱這是科學研究成果,而神話則大多是宗教迷信或原始崇拜。 那麼,這一個小點中,如何能囊括瞭如今宇宙的巨大物質和能量呢?天文學 家對它的解釋是這樣的:這一個小點的質量無限大、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 溫度近乎無限高,在它爆炸之後,物質能量四散飛射出去,宇宙由此誕生,宇宙 間的一切都是由這些物質和能量形成的。 科學,就是這麼傲慢!相同的話,如果出自某一個《道德經》研究者,又或 者是某一位中醫,你猜科學界會是什麼反應? 其實,這樣的話在數千年前,老子早就說過了,莊子則說得更加清晰,《莊 子·齊物論》中提出,宇宙、生命、萬物,都有一個開始,在開始之前則有一個 未曾開始的開始,還有連未曾開始都未曾開始的開始。宇宙之初的形態是“有”, 在“有”之前則是“無”,還有連“有”和“無”都沒有的“無”,突然就有了 “無”,不知道有了“無”到底是“有”呢還是“無”——非常拗口與燒腦的一 段話,但不要緊,我們大致領會其精神就好。一個比原子還小的點,肉眼肯定是 看不到的,那麼,你說它是“有”呢還是“無”?它突然就爆炸了,然後,宇宙 誕生了;然後,生物出現了;再然後,人類、社會、萬物也都出現了…… 對於這種認識,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章還有清晰描述:“天下萬物生 於有,有生於無”。 後來的道家闡釋宇宙起源時認為,宇宙的誕生是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 30 生的過程。“無極”當然是絕對的“無”,絕對虛空;而太極就類似於所謂的“宇 宙奇點”:它是一個無限趨近於零的小點,卻又蘊含了產生宇宙的所有能量,它 兼具了“有”和“無”的特點,也就是“兩儀”,與易學的“陰陽學說”高度契 合,並最終融合到了一起。 這兩句話,老子其實回答的是宇宙起源的問題,他分別用“有”和“無”這 兩個概念,高度概括了宇宙生成之前以及宇宙生成之初的兩種狀態。“無,名萬 物之始也”,就是說,“無”,才會有“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 是說,“有”,就是“萬物之母”。這個“母”字就是借用女性,指孕育生產的 意思。許多學者從《道德經》中讀出老子抑父揚母的思想,我個人覺得可能不太 準確。因為,人類明確知道男性在繁衍這件事上的作用,還是近幾百年前才發生 的,而站在老子當時的年代,他或許僅僅是驚歎於女性“無中生有”的天然稟賦, 所以,在《道德經》中才會大量出現了以女性或女性生殖器借喻高深哲理的情況。 事實上,在人類文明的早期,母系崇拜以及母系生殖器崇拜,都要早於父系崇拜 及男根崇拜。 【翻譯】:虛空(無),可以勉強用以命名宇宙萬物誕生前的狀態;存在(有), 可以勉強用以命名宇宙萬物誕生時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