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天的水上行程,今天終於上岸。

小寶覺得腳下不晃悠都不習慣了。

坐船,那才是孃親說的“人在江湖漂”,腳踏實地,沒江沒湖還漂什麼漂。

這條運河竟然沒有直接通入京都,據說原因竟是大宣的開國皇帝聽信了什麼術士的“避水說”,其理論大概是開國皇帝五行忌水,因而皇城之內不能有“大水”。

這種傳說的真假沒人敢去論斷,反正現在小寶他們是在與京都接壤的酉州府上岸的。

從這裡往京都去大概需要三到四天,當然,若是單人單馬,也就不到兩天的路程。

楚元只允許小寶在船附近踩踩地面就得了,渡口人多的地方都不讓去,僅讓肖思寧帶了兩個三順的弟兄去找地方租賃馬車。

小寶無奈,誰讓楚元用楚清的話壓他:“你娘可說了,出門在外,要聽大人的話!我是大人,你不是!”

沒辦法,三順鏢局自成立以來,所有的運輸路線均以南方地區為主,還從沒有踏進過北方地界。

這次算是三順鏢局最遠的一次出鏢任務。

人生地不熟,既要保護貨物又要保證小寶的安全,因此楚元不能讓人力分散開,那就只好委屈小寶了。

大宣的鏢局尚處於起步階段,而且完全是被驛站給“逼”出來的。

大宣的驛站還算比較發達,根據物流速度,可以分為步、馬、急遞三等,其中急遞最快,日行四百里,只服務於軍事情報的傳遞。

若以物流運輸方式劃分,可分為陸驛、水驛及水陸兼辦三種。

驛站的分佈也極為廣泛,京都和各州府之間,所有要道上,每隔五十或六十里地,必有一驛。

五、六十里地,是人徒步一天能夠往返的距離。

即便無人居住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也必設立,只是驛站之間的距離會長一些,是馬一天能夠跑到的距離。

大宣全國的驛站統計下來,大概有一千四五百處,備有三十萬匹馬,專門欽使之用。

驛站的驛舍最是奢華,房大、屋多、裝修精美,可說是七星級酒店了。

由此可見,大宣對“國有企業”——驛站的資金投入是相當大的,因而維護起來的成本也是極高。

既然成本高,驛丞們還要迎來送往各種官員,還得接受官員們連吃帶拿不給錢打白條的行為,那怎麼做平賬目呢?

總不能拿從當地府衙領取的那點可憐的工資卻貼補吧?那就從百姓身上謀利好了。

驛站會接一些郵遞業務,但是費用極高,對百姓的盤剝是極為厲害的。

比如,百姓想送一份信,驛站可以給你送,但你只是一個平頭百姓,不是處級官員,所以就收取很高的銀子,按銀兩算,不是按銅板算。

要不說商人們削尖了腦袋也要更改戶籍,好讓兒孫能讀書考科舉呢,只要當上官,那麼高額的驛站都能供你驅使,公費的。

打個比方說:一個人出門去趕考,此時他還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靠著雙腿走去京城,自備盤纏,夠不夠花、會不會餓死全憑天意。

等這個人考上狀元了,變成了處級幹部,衣錦還鄉的時候就可以使用國家的驛站了。

大宣鏢局從產生到現在也不到三十年,中間還經歷了新老皇帝交替的動亂時期,因而發展很慢。

絕大多數鏢局都沒有太遠途的運送經歷,三順鏢局更是如此。

從水路切換陸路,要是在江南地區的三四個州府內,完全可以。但在北方,卻沒有可交接的站點。

一切都需要從頭開始,比如找住處、租借車輛等等。

楚元讓肖思寧帶人出去租馬車,主要是因為肖思寧是最早一批跑去新倫州“開拓市場”的人,對於北方和南方的很多習俗比較熟悉,能避免一些麻煩。

帶上兩名三順的鏢師,是考慮到人家有當鏢師的經驗,辦理租賃手續、結交武林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手段,而且要他們考察一下當地開設分號的可能性。

船和船邊,屁大的地方,有什麼可玩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