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很亂。

一個魁梧大漢撐著竹筏靠近了船頭,粗聲大氣地喊:“喂,船老大!我這筏子太小,能不能搭我去大沙頭渡口啊?”

自然是不能啊!

不說咱的船並不經過大沙頭渡口,單說這漢子,自己有筏子,筏子上什麼貨物、包裹都沒有,身上也沒掛包袱,怎麼看也不像要出行的人。

再有,這漢子相當魁梧,與當地人的身高差距甚大,而且一開腔說的話都聽不出是哪裡的口音。

還有,當地人通常會叫“船頭兒”而不是“船老大”,“船老大”更像是北方人的叫法。

三順鏢局的鏢師都是見多識廣的人,自然是婉拒:“對不起了兄弟,”邊說邊指指鏢旗:“不方便!”

通常來說,一般人想搭船會選擇普通的客船或漁船,不是插著鏢旗的押鏢船,這個人的請求明顯不合常理,可知來者未必善。

幹走鏢這一行的,都講究“三分保平安”,即:帶三分笑,讓三分理,飲三分酒。

鏢師總是禮讓三分,不與人發生矛盾,不以武功壓人,儘量不與地方上的“惡人”發生衝突,遵行強龍不壓地頭蛇的行事準則。

所以三順的鏢師在與那漢子表達拒絕之意時,面帶三分笑,力求不得罪人。

但是,態度不強硬,就會給人“蹬鼻子上臉”的機會,他們會覺得還有可以周旋的餘地,因而不停地提出要求。

就像衙門巡街的衙役,為啥整天板著臉,不論跟誰說話都跟訓三孫子似的?

不是因為他們穿上官衣就當虎皮、就頤指氣使,他們也是出自尋常百姓家,不是人人都是敗類。

真正的原因無非是好好說話沒人聽。

比方說,元宵燈會啊、粥棚施粥啊,你要是跟大家好好說:不要擁擠、注意照顧老幼,你看誰聽?都當耳旁風。

就得板起臉來,把水火棍掄得呼呼作響,人們怕了,才會聽話。

眼下的場面就是,好好說話人家當沒聽見,還在粗聲大氣的叫喚:“我說船老大,就當捎個腳兒怎就不行哪,出門在外誰求不著誰啊是不是?行個方便唄!”

要知道,河水可不是靜止的,說話的功夫,河面上大小船隻就亂七八糟快要堵在一起了。

小寶在城裡只見過堵車的,這還是第一次見到堵船的。

鏢師好言與那漢子解釋,不能捎帶上他,那漢子兀自不停地抱怨:“就捎個腳能怎地?又不要你捎多遠,趕著去大沙頭做工哪!”

楚元看不慣,再堵下去,船隻就扎堆在一起,很難迴轉開了,於是喊了句:“聽不懂人話啊!都說了捎帶不了你!”

這下子壞了,竟有七八處傳來罵聲:

“三順鏢局的?都說走鏢的最客氣,這怎麼還罵人哪?”

“不就捎個腳嘛,出門在外的幫個忙怎麼了?”

“不行就不行唄,至於口不擇言嗎?”

“餵你們走不走啊,那麼大的船堵得別人都走不了啦!”

說什麼的都有,配合著眼前擁堵的場面,嘈雜的人聲,實在讓人難有好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