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經濟作物”(第1/2頁)
章節報錯
年底的時候,楚清再一次進京述職。
這次是胡恆秋給了信讓去的。
皇上還是在御書房召見了楚清,詢問今年各地棉花的產量。
其實這都透過報告發給胡恆秋了,皇上應該是知道的,只是如今又要當面問一遍,楚清就想,皇帝到底什麼意思?
答案很快來了。皇帝問道:“看來各地都有所出啊!那麼你今年還十文錢一斤收,是不是虧了?”
那肯定是虧啊,啥東西一多就不值錢了嘛。
看吧,這就是答案。
棉花一旦大批次種植出來,那麼棉製品必然會降價,楚清收購成本高,皇帝要賺不到錢了。
楚清說:“臣跟皇上承諾的‘十年計劃’,這才剛起步……”
胡恆秋馬上插嘴:“俗話說,計劃沒有變化快,我們做事情也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
你個沒腦子的楚清!我讓你進京,你就該想到這個問題,現在怎麼還故意拿話堵皇上?膽兒肥了你!
楚清說:“大人教訓的是!下官正要說說這件事。皇上,臣以為,吉州是第一年試種,產量不高,但還是有所出;
而新倫州這一次擴大試驗田,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說明棉種的適應能力也不錯,我們可以選種,在全國各地嘗試了;
棉花將成為能夠普及的經濟作物……”
皇帝:“經濟作物?”
楚清:“嗯……就是能夠提供原料、帶來利潤的農作物。”
這個概念不太好描述,楚清就簡單解釋了一句。
在大宣,“經濟”這個詞代表著非常巨大的意義。
經濟,“經世濟民”,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在這個時代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之一,非常有深度、廣度、高度。
而不是現代比較狹義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一切物質精神資料的總稱。
可是在皇帝的耳裡,聽出的是棉花這種東西普及後能帶來的“經世濟民”作用。
於是皇帝贊同道:“好!‘經濟作物’,好!”
搞得楚清莫名其妙的。
“你接著說!”皇帝看到楚清發愣,說道。
楚清:“既然皇上也有普及棉花的打算,那麼價格維持不住現在的標準,臣以後將完不成十年內維持收購價格不變的承諾,但是請皇上放心,臣能保證‘繳稅’只增不減!”
胡恆秋:“你都要降價了,怎麼保證?”
這是要楚清詳細彙報的意思。
楚清把“薄利多銷”的方法說了說,接下來的一個時辰,三個人不吃不喝就討論棉花了。
李公公在門外候著,免得有人來打擾。
聽著裡面不時傳出的笑聲,李公公尋思:“這是講上故事了?”
年後,楚清帶著慶德十年的第一個任務,周遊各州府。
這一次楚清出行的隊伍浩浩蕩蕩,除了自己和小寶的四十名護衛,還多帶了兩百個小子出門“見世面”。
還有小寶的六個秀才小夥伴,尤正航和裴慶也在其中。
快出城的時候,老黃忠架著馬車大包小裹的追來:“清丫頭!帶老夫一個!”
楚清問:“您怎麼也要去?”
黃忠說:“這麼好的事兒老夫幹嘛不去?別看咱年紀大了,可是胳膊腿兒都還利落,趁著能動,也要走一走,去去大的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