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十四章 財政危機(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楚清在地圖上標記了那處鐵礦的位置,還給定了名:星海礦區,因為這個礦區是由於楚星海發現一塊孔雀石而找到的。
至於礦區有多大、到底有沒有銅礦,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但是有鐵礦是肯定的了,那些鐵礦石並不難辨認,楚家小子大概也有能認出的。
至於更專業的勘探知識,楚清並不具備,因此給不出建議。
楚清時間緊,目前交通全靠腿,而沒幾天就要過年了。
要趕緊回到紅薯基地,將計劃講給楚家人知道,並且聽取建議、加以完善。
過完年楚清要回到大宣,大宣還有很多楚家人。
事實上,目前楚家人暫時還很平安,因為朝廷得到的訊息是楚家人一邊出錢出糧出人救災、一邊搜救楚清,讓朝堂上說不出太難聽的話。
雖然所謂的“出糧”只是個幌子,真正的糧食被楚元做主往島上運,而只把從島上運去的粉條拿去支援災區。
可是,也不是一點雜音也沒有。
這個雜音的起因是楚家派人聯絡了胡恆秋,給送去八十萬兩銀票,讓轉交給皇帝,說這是今年的收成。
五年前楚清就可以給皇帝上繳百萬兩銀子了,五年過去,按說楚清就算不翻倍,至少也該超過百萬兩吧?怎麼就只有八十萬兩?
現在正是用錢的時候啊,朕可是剛捐出去十萬兩!——這是皇帝的想法。
但是胡恆秋把楚家人的原話講給皇帝聽:“楚清辭去工部和戶部的職務,也就失去棉毛紡織一項的收入,這是個大項;
還有,楚清的鹽場被指定為朝廷供鹽區,楚清從鹽場也獲不到多少利;
因此,楚清目前只能靠她的貨棧以及京都的幾個店鋪盈利,剩下的就是豆油的收入了。”
皇帝很想說,她不是還有水泥、還有玻璃嗎?那些更賺錢!
可是不能說,那些,並不在皇帝與楚清約定的繳稅範圍內,而且水泥和玻璃也不掛在楚清名下,是他家工人合股的。
皇帝只在鹽和鐵這兩項上給了楚清一定的特權,別處沒有。
楚清的貨棧,主要經營糧食、日用品和鐵製品,其中鐵製銷售額品並不佔主流,楚清卻要把貨棧整體收入按比例分給皇帝,已經很是受剝削了。
因為皇帝從楚清這裡收到的錢少了,以後也不會更多,便更心疼他捐出的十萬兩。
按說這些年皇帝沒少從楚清這裡收錢,可是皇帝的私庫也剩不下什麼。
對皇帝來說,給皇室內部的賞賜,佔不到他私庫多大比例,真正的大支出在於對宗室的補貼。
宗室如今人口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貪,皇帝不給他們實權官職,他們就會要錢要地。
大家都是一個祖宗,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你當上皇帝,就不管伯伯叔叔姑姑舅舅大姨夫了?就不管侄子外甥侄孫女了?
理論上國庫只管宗室在日常生活和儀仗用品的開支,可架不住人家沒事兒就納妾生孩子。
宗室每出生一個孩子,只要跟皇帝一個姓,朝廷就得給一份祿銀,別看皇帝一堆媳婦,可也就鼓搗出二十來個孩子,只有半數是男孩。
但是宗室比皇帝的“產出率”高多了,尤其與東倫國一戰後,大宣很是太平了好幾年,經濟也提高不少,宗室更是“人丁興旺”。
如此,國庫已經不堪重負,不肯再額外支付銀兩,就差說你們宗室找點兒正經事幹,別閒著沒事就造人了。
可對宗室來說,造人就是賺錢,賺錢就是正事。
朝臣們強烈反對連年遞增的宗祿支出,皇帝只好從自己的私庫進行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