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慰府的盆地不算很大,巡按御史也只是身處其地所以感受頗深,其實真正受災嚴重的地方更多。

比如崇魚府。

崇魚府遠離海岸,位於大宣南部內陸,按說應該受不到多大影響才對。

可崇魚府是大宣境內最大的盆地,“八風”帶來的強氣流到此雖然已經減弱,卻因四面環山改變風向,形成強大的龍捲風。

一棵棵樹木被連根拔起,一座座屋宇被掀翻垮塌,一片片農田被摧毀,一頭頭牛羊伴著魚群飛轉天空,再四處散落。

崇魚府河流眾多,黑天暗地、電閃雷鳴中“龍吸水”驚呆不少百姓,不敢、也無處逃跑,只能跪地禱告,是死是活,全憑天意。

當百姓以為終於把龍捲風“拜”走了,卻迎來暴風雨,河堤被沖毀,河水伴著暴雨在盆地內肆虐。

各地河堤決堤,並非皆是修築河堤偷工減料的原因。

人類擇水而居,本是生存需要,但是水大了,那就是災難。

“水的力量”到底有多可怕,有書說,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如果水不會成災、水路也合乎人民需求,自然不會修築堤壩。

堤壩,是防水、攔水的建築物,通常位於河流沿岸或河口,透過固定邊坡和建築結構,將水流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避免洪水氾濫,保護周邊地區的人民和財產。

堤壩越高,能容納的水量便越多。

可是,水是流動的,會裹挾泥沙一路往下游奔去,泥沙不斷沉積,便使得堤壩能攔截的水量減少,水溢位,便會沖毀周邊地區。

如此,就需要增高堤壩,於是繼續泥沙沉積,再繼續加築堤壩。

這也是當年鯀治水的辦法。

如此反覆,河流反而高於周邊地區,一旦堤壩承受不住水壓,便形成更大災難。

雖說堵不如疏,鯀的兒子禹,根據山脈地形,採用疏導治水的方法,開溝掘渠,使洪水從江河流入大海,但這個辦法適合他們那個人口少的年代,卻不適合如今的大宣。

若如今也用此法,遷走當地百姓,按現在大宣江河流域的人口數量,便無從安置百姓,百姓也不會放棄世代辛苦耕作的田地。

田地和糧食是百姓賴以生存之本,更是國本,這便成了千古難題。

於是只能繼續加高、加強堤壩,繼續沉積泥沙,週而復始。

就算工事足夠承受水壓,但遇到暴風雨,水位瞬間飆升、水壓驟然猛增,堤壩依舊不堪一擊,這幾乎是惡性迴圈。

***************

京都,五更時分。

天黑霜雪急,地白風色寒。

寂靜的街道傳來喀啦喀啦的聲音,幾名精壯小夥揮舞著鍬鏟,剷雪鏟得熱火朝天。

他們渾身微微散著白氣,個個像剛端出蒸籠的大包子。

身後一丈遠是青頂灰牆的青瓦臺酒樓,酒樓頂上的積雪已被清除,樓裡有燭光透出,將門前一小塊空間照亮些許。

急而凌亂的雪片斜斜墜落,初看時似是同一方向,盯久了又覺雜亂無章,將門前剛清理完的地方又蓋上白白一層。

小夥子們將門前清理出一大片空間,堆積的雪被堆成四個大大的雪娃娃,有坐有臥,憨態可掬,每個娃娃懷裡,還抱著個玻璃提燈,將門前的路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