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孃親,你知道咱家美食街十五文錢一個的‘蝦扯蛋’,我在宮裡賣出多少銀子?告訴你,三兩三一個!”小寶把紙條寫好,裝進竹筒,樹上,“來啊”正在撕扯一塊牛肋條肉。

宮裡這點就是好,食材種類齊全,想要牛肉就有,還能隨便挑部位,不像美食街的食材,都得就地取材——有啥算啥。

不過就地取材有就地取材的好處,像鮮蝦,新倫州那邊的小子們從漁民手裡收購的鮮蝦,五文錢一斤,一斤能有二十幾個。

放到美食街上,結合三文錢兩個的雞蛋一起烤成“蝦扯蛋”就能賣到十五文一枚。

京都鮮蝦貴,雞蛋貴,啥都貴,皇宮裡更貴,三兩三一個“蝦扯蛋”其實也沒賺多少。

可是,除了鮮蝦,小寶用的食材幾乎都是宮裡的,沒花他自己的錢,也就是說,小寶把鮮蝦仁賣到三兩三一個,也不少呢!

***************

一切都如大皇子的計劃,按部就班的完成——製作蝦仁美食、給皇帝送餐、陪皇帝吃飯、在吃飯時表現體貼、孝順和展露一下學識。

雖然有些小插曲,比如李公公差點兒把托盤接走,也被他輕易化解掉,總之,大皇子對自己計劃的周詳、應變的快速、把控話題的走向等等方面,都自覺完美。

做事嘛,就得三思而後行,他都想好了,等以後他有兒子,就給起個乳名,叫“九思”——三思三思再三思,而後行。

前提是以他嚴重的心疾,能扛得住“播種”的銷魂時刻。

《論語·公冶長》中說:“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對於這段話,資善堂的先生授課時是這麼說明的:春秋時期魯國正卿季文子,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會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情之後,說道“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大皇子把先生的釋義奉為圭臬,並一直照做,如今效果甚佳。

可若他能知道楚清那個世界的學者有不同意見——孔子所言“再,斯可矣”,未必就是對季文子的肯定——估計做法會有改變。

楚清那個世界有學者認為,孔子的話有可能是對季文子過分謹慎的態度、以及做事過於拖沓的批評。

孔子說的“再”,本就是再次或反覆多次,那麼“三思而後行”中的“三”,則往往也只是一種虛指。

是非、利害、善惡都是相對存在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的做事方式,雖然看起來是一種謹慎的態度,但是孔子卻認為,沒必要考慮那麼多次。

因為做事情之前深思熟慮,雖然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做事行為。但是考慮了很久才去做,又很容易錯過最佳的時機。

就比如大皇子之前就讓兄弟們搶了先,而使自己變得被動,就是久謀不動、錯過時機的體現。

可是大皇子三思而行,也未必如他所想的完美,至少,他這次陪父皇用膳,就帶來了一個出乎他意料的效果。

十個皇子,九個都爭相恐後去皇帝面前表孝心、刷存在感,可惜未遂;唯獨這一個“遂”了,會怎樣?

第二輪“送外賣”風潮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