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只管回以楚清微笑,還給楚清夾了一塊肉:“孃親,好吃!”

皇帝請吃飯,自己兒子卻只當在自家飯桌,還給孃親夾菜,楚清只好向皇帝告罪。

皇帝就等著楚清開腔呢,順嘴就表揚小寶:“嗯,不錯,是個孝順孩子,不過……”

小寶便放下筷子等著皇帝下文。

皇帝說道:“你畢竟考取了秀才功名,應該對孝道有更深刻的理解,僅僅給母親夾口菜應是不夠的吧?”

話題被皇帝順理成章地引到今天上課的內容。

小寶便誠懇回話:“回皇上,您說的對!今天課堂上,先生就是給我們講的《孝經》第二章,先生還提問題第五章的內容了呢。”

這話說的,講的第二章,提問第五章,皇帝挑了挑眉毛:“哦?”

小寶便彙報今天的事情,力求做到在他們興師問罪之前堵住對方的嘴:“第二章是天子章,先生提問我,小子說這部分不該小子答,先生便讓小子說說該答的部分。”

皇帝搖搖頭:“學問就是學問,學問怎能分為該和不該?先生既然提問,你如何不答?”

皇帝就是皇帝,直接戳穿小寶在課堂上“找茬”的小心思。

小寶也搖頭:“皇上,學問不分該和不該,但是問題分呀,先生問我天子的孝道,問錯人了呀;

《孝經》的第一章開宗明義說,孔子考校他的學生曾子: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

這是孔子準備講孝道的問題了,問的還是帝王的品德,曾子都說不知,人家可是孔子的學生哎;

而小子已經荒廢學業六年,人家老師是孔子,我老師是誰?人家是曾子,我是誰?怎可自作聰明?

再說,先生提問的是如何解釋‘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這是天子的孝道,小子更不敢回答了。”

把天子威嚴提高到不敢回答問題的地步,小寶也算是人小鬼大。

楚清算是聽明白了。

上次爭端是因為小寶不想替人受過,還說得過去;這次可是小寶“故意找茬”。

為什麼找茬?哼,讓你們把我兒子當人質給扣在宮裡?那可別怪我兒子不當好學生!

楚清做出似懂非懂的表情配合小寶:“啊,對啊,這不是咱能回答的問題。”

楚清那表情,充分顯示了“天子的事兒,能是咱們小老百姓胡亂猜測的?”的想法。

李公公就在後頭站著,幾人的對話聽得清清楚楚,不禁撇了撇嘴:楚大人看似讀過幾本書的樣子,可究竟還是個婦人,識文不解意啊。

皇帝正想斥責小寶詭辯,卻發現楚清在贊同她兒子,突然意識到:這可能就是民間對皇權的敬畏。

這對母子來自民間,民間百姓對皇權是怎麼看的?

天子天子,老天爺的兒子,是代天統御天下的人。君權神授。

那是可以為所欲為,想殺誰就殺誰的人,

那麼小寶不敢觸及有關天子的話題,就情有可原了。

所以說吧,小孩子做事時,大人別嫌孩子犯傻、丟人,只要稍稍配合一下,孩子的行為就變得合理,看看,皇帝都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