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秩序由我定(第2/2頁)
章節報錯
當然,我們優先遠途大宗交易,畢竟遠途運輸不易,能運來大批糧食,足見對我‘寶清盛’的信任,我們也自然給予優先待遇!”
百家興把“我花錢,我說了算”的意思表達的委婉而自然,言外之意,你們排不排隊沒啥用,秩序由我定。
“寶清盛”的干預,強行扭轉了義斌府糧食市場的供求關係,使原本的賣方市場一下轉變成買方市場。
而百家興說出的交易秩序參考條件——品質、數量、誠意(遠途大宗交易),像篩子一樣,瞬間使站在前面的幾個小糧商不自覺後退幾步。
來這裡交易糧食的小糧商,通常拿的是自家不好再繼續儲存的陳年積糧,一來處理積壓庫存,二來試探高價收購的真實性。
若這一次能賣出去,那麼自家儲備的好糧食就可以換得更高的收購價格。
說白了,就是“我拿快要爛掉的糧食都能換三百幾十文一斗,那好糧食不得五百多文?”的心態。
貯存三年左右的米,不是不能吃,只是口感不好,營養不好;也有貯存不善的,會黴變,就真不能吃了。
但是對於大糧商來說,他們的糧食基本上都在兩年之內,因為大糧商資金多,倉儲空間以及管理都比較到位,銷售渠道廣,貨物流通也快,所以反倒沒有太久的積糧。
就好比現代的超市,越小的超市,進貨頻率越低,貨物積壓越多。
在前排的小糧商後退的同時,幾位來自江南六府的大糧商往前站了站,神情很是傲然。
腰上纏萬貫,任誰的腰桿都會硬啊!
眼前的局勢於他們有利。
這個“優先待遇”更使他們竊喜。
去年雨水偏多,江南六府洪澇災害時有發生,因此糧食收成不好,他們就沒收上多少糧食。
但是他們的存量多,本想趁著災害發比橫財,沒想到幾年間的風調雨順,讓各地糧倉都比較充盈。
對於受災嚴重地區,朝廷用於調解糧價的“常平倉”更是起了足夠的作用,讓賑濟災民得到可靠的保證。
賣不出好價錢不如不賣,於是他們的糧食就積壓下來。
沒想到今年好多地區大旱,糧食緊張;他們江南倒是不嚴重,畢竟江河湖泊眾多,可是別的地方缺糧呀,這就給他們帶了好機會。
眼下,“寶清盛”就在大肆收購,這賺錢的機會不就來了?
“寶清盛”在江南地區可是名號響亮,因為江南孟家數次栽在他們東家的手下,甚至斷掉一個家族旁支。
不但如此,去年很多布商也被逼得不得不低價銷售,無論棉布還是絲綢,都沒達到理想中的收益。
但商人逐利是本性,逐不逐到靠技術,與恩怨無關。
“寶清盛”是個可以交易的好物件,他們經濟實力算是很雄厚,若能達成這次交易,也可為將來的利益往來鋪設橋樑。
利益當前,沒有恩怨。
“誰先來?”百家興發問。
百家興還是把“主動權”交給了他們,但是,排隊的商人們反倒不踴躍了。
他們想先看看別人的貨色如何,數量如何,好估算一下自己貨物賣出去的可能性。
另外,如果操之過急,自己的貨一下子就被人否定了,作為商人,信譽度可就降低不少,尤其是小糧商,擔心以後更難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