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句話,已經得罪了,就不用管輕重。

楚清的做法沒有什麼新意,她沒什麼經商的天賦,只是單純地效仿古人的做法。

用古人的智慧對付古人,總比僅對這世界的一知半解就去行動要合適得多。

想當年范仲淹在杭州做官,因遇到旱災,糧食緊缺、糧價上漲,老先生就玩了這麼一手:抬高糧價以集中各地糧食於杭州,致使杭州糧食不再欠缺,並壓制了糧價。

同時他“花天酒地”以賑經濟:辦“龍舟賽”、修建寺廟,用大興土木的方法帶動當地就業,讓人們有吃飯的錢。

楚清不是本地的父母官,也沒有范仲淹為國為民的博大情懷。

但是她準備用這種方法把當地庫存的糧食憋在倉庫裡不讓出來,除非降價。

再用修路這種手段,把已經運到或者在路上快抵達義斌府的糧食拖延一段時間,逼得他們降價。

至於修路的錢,今兒楚清出了,明兒就能從別處找補回來。

這其中的道理就一個:物流。

這個時代的物流成本巨大,既然糧食運來,已經被附加了極高的物流成本,糧商們自然不會因為價格不如意就再花上一筆物流費用把糧食拉回去。

那能咋辦?降價唄。

高知府告訴自己按捺住脾氣,讓楚清這個“小人”暫且得意一時。

前腳蓋印,後腳高知府就讓人通知他常聯絡的幾家商人,把府庫的“泡水糧”拉出去,以他們的名義賣給楚清。

不但要把快腐掉的糧食高價賣給你,回頭路修好了,我還要上報朝廷這是我的政績!

沒有我的領導、號召,就沒有這條路的存在!

你楚清不過就是個響應了知府號召的投資人!

當然,若是這條路你修建出半點差錯,本官就要告你侵佔官道、非法徵徭等等,罪名還不好羅織嗎!

不出楚清所料,第二天百家興就報告說,有人拉來“泡水糧”,袋子都是新的,可是黴味卻是掩蓋不住。

不過,這些糧食都被拒收了,不論是“泡水糧”還是其他各路運來的糧食,一律拒收,理由是:擴建倉庫。

隨後百家興就貼了告示:因庫房不夠用,要五天後才能繼續收購,請耐心等待。

只要不是不收就好,等五天也沒什麼,腳伕的費用很低,拉回自己的倉庫就是。

而義斌府的百姓,眼見這麼多糧食入城,心中漸漸踏實。

同時,大批人手湧向木料場,去應聘建築工、修路工等等,薪資很低,遠低於年初楚清剛到時招聘的水平,但他們毫無怨言,因為災年的勞動力最為廉價。

范仲淹用“逆向法”解決問題,就是從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進行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楚清用范仲淹的方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