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總算把目光移到御史中丞身上:“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起來吧,罰你三月俸祿,以作懲戒。”

輕飄飄一句話帶過,御史中丞高呼“謝皇上”站起身來,控血漲紅的面龐上有點兒劫後餘生的慶幸。

他垂手站好,心裡已經開思打起算盤:我說我錯了,皇帝就說知錯能改,那就是皇帝知道他們在作什麼妖,至少也是知道他們在作妖。

皇上罰我俸祿,那就是給我做倚仗,讓我既已知錯就好好“改”:這些人裡肯定有皇上不好下手的人,我一定得把這些人肅清,從御史臺清除乾淨。

好啊,好事兒啊,早就看這幫龜孫兒不順眼了,瞧這一個個咋呼的,私下結派,合力踩人,完全不按照規章辦事!

要不是這幾人都不是自己選任的,早就把他們踢出御史臺了!

御史中丞心裡打著小九九,皇帝心裡也盤算呢。

按規章,御史臺的御史在言事監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臺的長官彙報將糾彈什麼事情。

這是因為,御史需要約束,他們的權利不能凌駕於朝廷之上,否則,未加限制的御史可能會造成隨意羅織罪名構陷朝臣,甚至成為他人剷除異己的一把利劍。

但是又不能受到太大制約,否則形同虛設。

所以就需要一個“賢良方正”之人來帶領一群“賢良方正”之人,他們要記憶體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氣,政治上一定要忠君愛國。

所以他親自選任了現在的御史中丞,希望他能帶好隊伍。

可是,御史臺不是誰的“一言堂”,所以御史中丞沒有權利選任所有的御史,而是要由吏部篩選和任命大部分,御史中丞只有少量的選任名額,當然皇帝也可以親自任命幾個人。

眼下御史中丞挑明瞭這件事與他無關,並敢說出“任人不善”的話,估計這些人都是從別處塞過來的吧?

朕讓你當御史中丞,就是想讓你把朕不方便動手的幾個老傢伙幹掉呢,你到現在都沒給弄出去,你是死心眼兒啊還是腦袋笨哪?

回去給朕好好查去!查不乾淨,哼!朕把你給擼了!

唉,也怪朕,真正的賢良方正之人,哪裡有那麼多花花心思;對付奸佞詭詐之人,還得同類才行,御史中丞,還有得練哪!

君臣二人各自琢磨,幾位叫囂最狠的御史就有些忐忑:皇帝這是啥意思?是要解決掉提出問題的人嗎?

剛才皇帝看的是啥?誰給遞的條子?

幾位御史很想回頭檢視,剛才他們好像看到有小太監往殿後方跑來著。

可是他們此時並不敢有大動作,皇帝在上面看著呢。

“皇上,司棉員外郎是沒有權利干涉地方政務,但是楚清究竟有沒有這種行為,還需調查才行。”副宰相成楓稟道。

宰相譚勉也出列說道:“皇上,臣認為,‘風聞言事’可以根據風聞提起,但是需要確定資訊來源並且保證資訊準確方可進行;

否則就是‘捕風捉影’,將造成黨派林立互相攻訐的局面,對國家有害無益;

當然,除御史臺外,臣以為,其他官員對於朝政弊端和姦佞官員親眼所見,即使沒有言事之責,也應可以據實陳奏。”

都是天天跟皇帝見面的人,皇帝臉上再怎麼不動聲色,也能被他們察覺一二。

皇帝先前看過一個紙團,然後就不言不語,再接著同意御史中丞認錯的說法,顯見是這些人對楚清的彈劾讓皇帝不滿了。

雖然這兩位宰相對楚清並沒有直接的觀感,但此人的存在對他們造不成任何威脅,因此並不介意順著皇帝說話。

“嗯,”皇帝點了點頭,這倆人說的還算是人話,“眾愛卿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