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是個妙人,他是學生時代的楚清最佩服的文科、理科都非常均衡的學者。

有時候楚清會想,要是能跟徐光啟做同學,應該能成為學習搭檔,會對學習不再有枯燥、寂寞之感。

在楚清看來,這個人對實用科學的研究、應用,乃至推廣的貢獻無人可比,在數學、農學、政治、軍事等等領域都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單是翻譯《幾何原本》這件事,就讓楚清為之著迷。

要知道,“平行線”、“三角形”、“對角”、“直角”、“銳角”、“鈍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詞術語,都是經過他嘔心瀝血的反覆推敲而確定下來的。

當然,現在的楚清,剽竊的不是他的數學著作,而是《除蝗疏》。

楚清的工作筆記裡提到自己對乾旱有可能引發蝗災的擔憂,也提到應該告訴她能告訴的人,比方戶籍所在地區的“老領導”。

“老領導?”皇帝對這個詞,有些失笑:“宋廷山?徐光澤?哪裡老了?都是正當年嘛!那到底告訴他們沒有?”

在等待幾位臣工的時間裡,皇帝翻閱第二封信。

這封信字數少,不是楚清的工作筆記。

信上的內容卻不可忽視:

一、楚清建議並鼓勵當地農戶養殖雞鴨,以備蝗災時滅蝗;

二、雞鴨可放牧于田壟,既能除蝗,也能滅其它蟲害;

三、當地官員假借楚清的名義下令百姓養殖,並明令數目,百姓生怨;

四、當地官員希望楚清能在他們指定的地域批准種植棉花;

五、楚清因怕逾越職權範圍,對於各地官員的災害提醒畏首畏尾。

“逾越?誰說她只能管棉花?農官,對農事進行提醒,誰敢說她逾越?!”皇帝有些氣憤,這明顯是地方官員有什麼行動了。

看到第三條,皇帝不難想到楚清的處境。

這封信最後有行字:“請歸還第一封信,以免被察覺。”

還真是偷人家的東西。

皇帝把兩封信都詳細看完時,幾位大臣也到齊了。

“臣……”

“都坐!”皇帝直接打斷大臣們的見禮,並賜了座。

幾位臣子立馬繃起全部神經。

雖然賜座,表達了聖上的寬和,但不讓行禮,看來是出了什麼大事了!

“許卿,去年十二月初一,可有下雪?”皇帝上來就問太史令。

太史令有片刻的愣怔,去年十二月?我上哪兒記得?

太史令看向太史丞,心說你趕緊的!

太史丞想了想,也不確定記憶的準確性,從袖兜裡掏出個小本本:“回皇上,去年十二月初一京都未有降雪。”

許太史令馬上介面:“是,皇上,去年春節前倒是下了一次。”

皇帝不動聲色地瞄了眼《二十四節氣農諺歌》,又問:“去年十二月初一,哪些地方下雪了?”

許太史令有點想罵人,這話要不是皇帝問的,他真就罵人了。大宣那麼大,誰TM知道好幾個月前的初一哪個地方下雪?!

不得不又看向太史丞……手裡的小本本。

太史丞是個妥帖人,隨身帶著小本本,真是個好幫手!

太史丞傅大人馬上翻小本本:“皇上,京都初一沒有下雪,但是左近的陝會府和酉州府都有降雪,據說雪勢並不大;

若說雪勢大,去年十二月吉州中南部、吉順府、義斌府和新倫州中部這幾個地方都有兩次降雪,最大的一次均在在十二月初一。”

各地降雨、降雪都會向京都報備,太史局均有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