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住處,本已有些疲勞的楚清想坐著休息一會兒,可怎麼也坐不住。

與老漢的對話,讓楚清的心情很沉重。

自己的學識有幾斤幾兩,自己清楚,就算曾經看過再多的農業頻道節目、關注再多的生態知識,那也都是紙上談兵。

倒是像老漢這般,一輩子跟土地打交道,何時翻地、何時栽苗、天時如何、肥料多少,傾盡一生攢下的經驗,才是貨真價實的學問。

就說蝗災吧,楚清主觀地透過記憶中一些史料的記載,結合當地旱澇災害,以及偶然一次看到蝗蟲卵,就得出今年可能有蝗災的結論,相對草率。

但是老漢卻是親身經歷過,也在田間、河邊,到處走過、檢視過,也跟有經驗的農人交流探討過,能告訴她真正的蝗災是什麼樣,導致什麼結果。

不止農業方面,包括看呂師傅做鐵桶,楚清拿張紙嘁哩喀嚓就算出多大的桶用多大的鐵皮,呂師傅不用算,直接裁出正好夠用的鐵皮,一點不浪費。

所以說,實踐出真知,楚清那些只是“假把式”。

但就這假把式,也引出了真現實。

老漢的推斷遠比楚清的推斷嚴重得多。

現在已經不是幫不幫老百姓渡過難關、幫不幫官老爺們提高政績的問題,而是如果蝗災真的發生,造成的災難比旱災、水災更嚴重。

穿越前曾看過關於東非蝗災的新聞。

說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可容納約8000萬隻成年沙漠蝗蟲,這樣的蝗群一天的食物消耗量與3.5萬人的食物消耗量相當。

而且蝗蟲還有個“本事”——黑化,一旦獨居的蝗蟲變成群居,就會顏色變***性更加兇殘,體內毒性也更大,連它的天敵——粉紅椋鳥都不敢下嘴。

如果那老漢的預測變成現實,以這個世界的科技水平,沒有農藥、沒有飛機,完全沒有對抗之力啊!

飢餓引發的災難,結果就是易子相食、餓殍遍野,其後續就是造反、起義。

國內一旦動盪,國外勢必“趁你病,要你命”。

沃斯國對大宣的覬覦不是一天兩天,如果趁這時發兵侵略,內憂外患下的大宣,還能存在嗎?

沃斯的內亂,楚清還沒給挑動起來,難道大宣要因為蝗災而滅國嗎?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這種災難,自己也將是受難者!

不行,要及早扼殺!

可是該怎樣做?自己沒身邊有人可以商量。

對自己而言,是想方試法抱緊皇帝的大腿,因為當工具人,自然是要當權力最大者的工具人,才能活得長久,可是自己身上兼了三個部門的職務,在皇帝看來,是把自己作為“孤臣”來培養的。

越是皇帝信任的人,越不能養“門客”,就比如胡恆秋。

密偵司作為皇帝的“眼睛”,要“清清白白”的呈現在皇帝面前,皇帝才能放心,所以胡恆秋有事只找皇帝商量,不敢僱請外人。

不但如此,在楚清第一次進京時,胡恆秋就不明言地提醒過她:只要皇帝不派給你副手,你最好不要自以為是,有事情彙報即可。

楚清起身又走出去,雖然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但是總要動一動。

祥子剛給馬喂好飼料,出了馬廄一看,楚清過來了,趕緊迎上去:“老大,去哪兒?”

“陪我去木料場看看。”楚清說。

其實沒什麼目的,說不上為什麼要去木料場,反正就是想出去走走,哪怕散散心也好。

來到木料場,這裡還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讓楚清的心情好了不少。

有婦人迎上來:“東家,您下晌飯在這兒吃吧,瞧瞧,今天挖了不少筍子,給您燉肉吃!也就能吃這幾天了,再想吃就得等明年!”

楚清的木料場給當地不少農戶增加了賺錢的機會,他們見到楚清就跟看見財神似的,相當巴結。

今年年景不好,地裡的禾苗都長不壯,幸好有這地方能做工,不然沒糧食,再沒錢,日子可要怎麼過!

眼下都四月了,確實再不吃筍,就該沒法吃了。估計這些筍,她們也是上山尋了好久才尋到的。

“好呀。放點辣椒。”楚清應承。

“好嘞!”婦人高興地轉身就走。

東家的辣椒可是好東西,燉菜的時候放一些,可下飯了。東家說放點辣椒,那這頓大家都能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