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集體勞動(第2/2頁)
章節報錯
“但是我認為,教育教育,除了教,還有育。教的是學問,育的是品德。都是農家的孩子,連點農事都不懂,那也就是讀了個死書,學問與生活對應不上。”
“孩子們要有學習的自覺,更要有為家庭分擔的自覺。每個孩子都是他們家庭的未來,家務勞動是他們應盡的義務。”
“孩子們也需要勞動鍛鍊,健康的身體才能應付學業的重擔,所以讓孩子們乾點活挺必要的。”
“把孩子們混編。孩子們可以自動分組,分組後自己討論好各自的任務,然後相互配合,找到合作的最好方式。這會讓孩子們更為團結,也能讓三個村的村民更團結。”
楚清嚥了咽口水,覺得自己好像多管閒事了。另一邊的吳村長好像有點聽傻了。而謝先生不住地點頭。學堂裡的孩子因為是家裡選出來供著讀書的,因此很少參與勞動,在自己的家中也是最受優待的,反而在家庭裡面形成了“特殊階層”,家庭成員間多少都會有些想法。如果能按照這個廚娘的說法,定期組織集體勞動,說不定真的能起到好效果。不管是一家,還是一國,團結總是最有力量的。
“你講得很好,”謝先生讚許道,又轉向吳村長:“你看呢?”
吳村長終於回過神來,他驚訝於這婦人的大膽,敢插先生的話,也驚訝於這婦人的想法之奇特,但是好像也覺得這事有些可行,就說:“我覺得可以試試看,我去找張村長和李村長說說。”
午休的時候,謝先生找過來了,說三個村長覺得集體勞動這個辦法可行,但是不知道效果如何,有些商量不定。楚清這時候已經後悔了,覺得自己多管閒事。但是話已經說出去了,也就只好進行下去吧。楚清說道:
“早上我聽你們的意思,主要是豆地那邊缺水。我覺得應該把需要澆水的區域按照輕重緩急區分開。玉米喜旱,可以先不考慮澆水;麥田和豆地是需澆水的,但是麥田需水量遠不如豆地的多。”楚清邊想邊說。
“至於稻田,那是需水量最大的地方,不能指望挑著水去澆。咱們村有三口井,而且這三口井基本在一條直線上,說明這條線上有地下河。如果在靠近稻田的地方打井,稻田的澆灌不難解決。”這附近有條小河的,只是水量不大,引河水入田勉強可以維持,就怕旱災。
“這樣算來,孩子們只需負責豆地的澆灌。”楚清總結道。
“48個孩子能負責三個村的豆地?”謝先生懷疑到。
楚清心算了下:“48個孩子澆2畝地,大概半個時辰夠了。每天放學後孩子們都用一個時辰去澆水。輪換著,按照每塊地六七天澆水一次的規律算,怎麼也該輪換得過來。再說,還有田假呢,也不能指望孩子們把活全乾了。”
“你們都聽到了?”謝先生突然轉向門外說道。原來三個村長都雜物房外候著呢。
“聽到了,聽到了。”
“這辦法可行。”
門外幾個村長回應道。吳村長說:“稻田的水本也沒有指望孩子們,那是大人們的事情。不過袁娘子說的再起幾口井倒是可行的,誰也不知道啥時候會大旱。有備無患是好的。”
下午臨放學的時候,謝先生把三個班的學生都集中到學堂的院子裡,講了這件事情。學生們都覺得很新鮮,紛紛討論起來。畢竟是三個村的孩子,而且就算同村也會有親疏遠近,所以謝先生親自給孩子們分了組,讓大孩子帶著小孩子,每個組三個村的孩子都有。只讓他們討論小組成員的各自職責。
“先生,我們如果做得好,可有獎勵?”有冬班的孩子舉手問道;
“是呀是呀,有獎勵沒有?”
一人提問,全體沸騰。乾的都是自家的活兒,有啥心思要獎勵的!不過,孩子嘛,是應該多鼓勵。謝先生沒防備,一時被問住了。正好楚清經過,就把眼光看向楚清。孩子們不明所以,也一起把目光投來。楚清就有點懵:這是又被點名的意思?
回看一眼謝先生,還是接了話:“幹得最好、最團結、村民最讚譽的小組,每人十個純肉餃子!十天評比一次,買肉銀子我出!”楚清這也是想盡快融入環境,不被村民孤立帶來麻煩。
“哇!!”孩子們歡呼一片,謝先生也捋著鬍子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