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外,雨下得越來越大。

雨滴打在地板上發出來的啪嗒啪嗒的嘈雜聲音,也無法掩蓋奉天殿內驟然響起的“陛下息怒!陛下聖明!”這幾個大字。

待到整齊劃一的山呼結束之際,一道霹靂劃過,那瞬閃而逝的亮光,映照在了文武百官的臉上。

神態各不相同的他們,是真沒想到,龍椅上那位始終掛著淡淡笑意的年輕皇帝,竟然能說出如此一番大道理。

至於出列進諫的向敬嘛,此時此刻,有點瞠目結舌的他,張了張嘴,卻是不知該說些什麼了。

祖宗禮法,乃至一切法律制度,正如皇帝所言那樣,不就是為了造福國家還有天下的黎民百姓嘛。

皇帝御駕親征,不計前嫌,重用敢在朝堂上直言頂撞他的于謙……

而於謙這邊,他也沒有辜負聖望,交出奄遏下水大捷這樣一份不可多得的亮眼戰績,更是逼的瓦剌也先主動提出和親,簽下永無戰役的誓約文書。

這種事,如若不能被稱之為利國利民的好事,恐怕在這天底下,也沒有幾件事能稱得上了。

只不過,若是認同了皇帝這番言論,那往後…在這朝堂之上,怕是要徹底成為皇帝的一言堂了。

思慮至此,不少臣子們,尤其是那些言官們,他們都將視線放到了前面幾位閣老身上,期望他們能站出來說句話。

然而讓這些言官失望的卻是,三楊閣老還有下一任首輔最有力的競爭者,曹鼐……

這些朝中重臣,竟無一人站出來說話。

...

王迪這邊,從正兒八經安然端坐姿態改為輕鬆倚靠姿勢的他,將丹陛下方文武百官的神情變化,盡收於眼底。

他總結出來的這套“所思所言所行即為真理”的萬能說辭,就是防備著滿朝文武,尤其是這些喜好拿出祖宗禮法來說事的言官。

剛來到大明朝最開始的時候呢,他的本意是,誰敢和他逼逼賴賴扯祖宗禮法,他就搬出太祖高皇帝制定的大明律來威懾群臣。

他倒要看看,這滿朝文武,有幾人能夠完全倖免於難的。

不過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蠢事,想想也就罷了。

畢竟這年頭與後世很不一樣,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還算是一種比較稀缺的資源。

真要按照大明律來處置這些臣子,朱元璋這個開國皇帝能幹,永樂大帝也能幹,但他卻不能幹。

至少…現在還不能幹。

全面普及教育,可不是短短几年之內,就能見到成效的工作。

況且,本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心態,深知讀書越多、見識越多、就越無視皇權的王迪,也從未想過全面普及基礎教育。

為了皇權穩固,只知忠君愛國思想的賤民,在王迪看來,肯定是越多越好。

況且,他都準備了官員俸祿加倍這種政策,再拿大明律來翻舊賬,沒那必要使得群臣對自己離心離德,天天陽奉陰違,不幹正事。

只不過,略微有點讓他不滿意的就是,這套萬能說辭,本是用在議論新政上面的。

現在用出來,總有點必殺技宰掉一個小雜兵的感覺,讓人很是不爽。

...

“陛下,臣曾聽聞,您意欲重開海禁,全面通商,還有官員俸祿翻倍及恢復永樂年間的武勳考選大典…這些強國之策,可是陛下近日想要實施的新政?”

問話的,是左都御史,陳鎰。

身為都察院的大佬人物,他能感受到諸多下屬投來的視線。

當然了,他向皇帝問話,全是出自一片本心,與他人無關。

讓他比較看重的未曾隨軍返朝的張洪,在那一晚夜宴上提出來的問題,也是他比較關心的問題。

皇帝給文武百官謀福利,這事,他心知很難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