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朕所思所言所行,當為祖宗禮法!(第1/2頁)
章節報錯
奉天殿內,氣派萬千。
置身於此地,與皇帝議論國家大事,乃是許多文人士子,這一輩子夢想的人生目標。
不過呢,對有些文人而言,效仿宋朝的那種「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執政理念,才是他們的人生終極目標。
然而,想要達成這一目標,在大明朝,貌似…還是有點困難的。
太祖高皇帝,也就洪武年間,肯定是沒有一點戲的。
親手撤掉丞相一職的他,是萬萬不會滿足文人這一不切實際的想法。
後來他孫子建文帝,倒是個崇尚儒學能聽得進勸的好人……
可惜了,好人,是當不了皇帝坐不穩龍椅的。
到了太宗文皇帝這一朝,雖說很多文臣都不喜他動不動就御駕親征,但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文臣們的處境,開始慢慢好轉了起來。
只要老實聽話還能幹點實事,終永樂一朝,多數文臣的小日子,過得還算蠻不錯的。
而後,眼見永樂大帝龍馭賓天,迎來了尚儒學行善政的仁宣二帝,再加上諸多武勳老的老死的死,文臣們的權利和待遇,是肉眼可見地提升了許多。
可惜啊,這倆位在不少人的心中可以稱得上是明君的好皇帝,竟會是如此短命!
當然了,只要前朝仁政繼續實施下去,皇帝的死活,對於他們這些臣子而言,也不是天塌下來那般重要的事情。
只不過,眼下這位剛剛親政還沒幾年的年輕皇帝,其行事作風,瞧那樣子,有點不按套路來啊!
先是寵信宦官滅了滿朝文武的威風,又在御駕親征期間迎來了一次奄遏下水大捷,班師回朝還想趁機實施一些所謂的強國之策。
回過頭看看,不少聯想能力較為豐富的臣子,頓感細思極恐啊!
當然了,不管這是皇帝提前預謀的,還是後來慢慢轉變過來的,曾經少不更事的這位皇帝,應該是奔著明君的方向去發展的。
按理來說,這絕對算得上是一件令人喜聞樂見的事情,但是……
如若這一套強國之策讓眼前這位年輕皇帝全部整下來,那這代表著最高權利的京師朝堂,往後十幾年或是幾十年內…豈不成了皇帝的一言堂?
在不少文臣看來,這事可不能這麼辦啊!
皇帝自我矯正的方向好歸好,但那也得奔著他們喜歡的方向去改變,而非是他自己喜歡的方向。
至於皇帝的新政嘛,這種給大家提升福利待遇的好政策,他們也不是真心想反對。
只不過,這些良政,要想順利實施的話,那得和他們這些臣子有商有量,朝議個幾日幾夜,方才是朝堂正道之舉。
所以說,瞧見一臉淡淡笑意的皇帝認可了向敬的諫言以後,不少人的臉上,也跟著浮現出了欣慰笑容。
可惜了,讓他們失望的卻是,年輕的皇帝,接下來還有話要講。
“卿所言,還是有點道理的…不過,事有緩急輕重!”
“《莊子·天運》有云: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觀時而製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
“朕御駕親征期間,一切當以軍機大事為重。打勝仗,驅寇虜,保家衛國戍邊疆,這才是最要緊的事情。”
“于謙他身為四朝老臣,曾多次跟隨太宗文皇帝還有先帝出征塞外征討寇虜,更是參加了平亂漢王一役……”
“這種允文允武還是太宗文皇帝指名道姓留給後世子孫的柱國大臣,朕還是信得過的。”
“現在看來,朕的確沒有用錯人!”
“怎麼…朕與臣子兩不相疑,還給大明朝帶來了難得的和平,諸位愛卿,難道說,爾等都不喜歡?”
“至於向卿所言的後漢世祖光武皇帝,朕書讀得少,倒是不知這位千古一帝,有何違背祖宗禮法的地方?”
說實話,放任於謙那麼大的權利,王迪還是有點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