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馴惡龍(第1/2頁)
章節報錯
八月二十一,天晴氣爽。
宜,出行、祭祀、祈福。
這種黃曆好日子,一個月以內,基本上也就只有那麼一兩天而已。
經過一系列簡化版本的祈福祭祀儀式,在宣府城萬民的“吾皇萬歲,大明江山永固!”的高聲山呼中,三軍拔營起寨,浩浩蕩蕩奔向大明帝國權樞之地,紫禁城!
...
“哼!人心失道?災難必臨?”
“諸位愛卿,你們說…御駕親征這段時日,朕哪裡做得不對,有失了民心的地方嗎?”
一聲冷笑過後,騎著馬兒本意是為了透透氣卻惹了一肚子氣的王迪,隨手扔掉了手中的奏疏。
“陛下息怒,龍體要緊!”
“劉仁進言,確實過於偏執。不過…他奏梳上所言之事,也是在勸諫陛下就此休養生息,以安天下萬民之心。”
看著沒了笑臉面若冷霜的皇帝,隨行於左側的曹閣老,趕忙好言勸說道。
“哼!我看他是讀聖賢書給讀傻了!”
“滿篇義正辭嚴的文字,看似無可指摘…實際上呢,不過是挾天下蒼生之利益,博取個人名聲罷了。”
“水患已生,不先思慮解決辦法替朕排憂解難,只會講些假大空的迂闊之論!”
“這種人,滿嘴的仁義道德,卻沒點實幹能力…就讓他幹一輩子的言官吧,省得打著聖人名號,去霍霍一方黎民百姓。”
現如今,是八月份,又到了水災一年一度光臨大明朝的時候了。
只不過,因為黃河已於去年在新鄉八柳樹決堤,下游河道一分為二,算是好好宣洩了一回…所以說,今年氾濫較為嚴重的,是長江流域。
有那打著心懷天下的高名大義之輩,竟敢上疏言及自己妄興兵事,失了民心,才惹得天災頻頻降臨。
若非「不以言獲罪」的制度擺在這裡,若非擔心治罪於言官容易導致言路堵塞,王迪是真想弄死這個只知信口開河,卻拿不出半點實際措施的狗東西。
當然了,生氣之餘,王迪也猜到,這份奏梳能在這個時候呈到自己面前,劉仁…應該是被某些文臣當做炮灰推到自己眼前的。
這些人所圖之事,要麼是阻止新政,要麼就是不願看到自己變成永樂大帝那樣的好戰皇帝。
想明白之後,深呼一口氣,揮散了心中些許的鬱氣,王迪嘆氣感慨道:
“水災,無愧於四災之首的名號!年年皆有,年年不斷。可惜啊,誠意伯後繼無人,竟再也找不出一個懂得風調雨順之術的後輩。”
對於誠意伯劉伯溫,王迪有點懷疑,這個人是不是懂得呼風喚雨之術?
因為從袁彬口中他已得知,這位輔佐太祖高皇帝平天下戡群雄的軍師人物,在明初期間幾次水災旱災治理過程中,只要他一出馬,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神奇得很。
可惜了,這個人莫能測堪比諸葛孔明的傳奇人物,除了上交給朝廷一本涉及到天文曆法的書籍以外,他的後輩當中,竟再無一人精通‘呼風喚雨’之術了。
“陛下,水災乃四災之首,歷朝歷代歷年皆有之…此天禍實非一人或幾人於短期內便能解決。”
“我聖朝一直有將興修水利、解民於水一事放到治國之政的首位。臣以為,只要上下一心,定可將水災防控得當,還天下黎元鹹安家樂業。”
“誠意伯雖後繼無人,但臣卻知曉有一人…他於天文、地理、水利一事頗為精通。”
言語至此,曹閣老眼神示意工部右侍郎王永和騎馬上前一點,給他助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