寢殿內,柔和的暗香味中,曖昧氣息彌散。

賞賜楊蜜一個法式長吻過後,王迪把玩著懷中美嬌娥的同時,心中仔細盤算著此計可不可行?

如若實施了以後,最壞的結果,會是個啥樣的?

僅是思慮了片刻功夫過後,王迪的眼睛,變得越來越亮。

對於楊蜜提供的這份謀劃,他感到很是滿意。

當然了,如果沒有其他配套政策的話,單憑這一項政策,在他看來,其執行力肯定是無法保持長久的。

心中默默推算,王迪估麼著,或許過不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恐怕基層…甚至是到了府這一層面的官差胥吏,基本就已全部飽和。

有能力者,提前佔下位置有了編制以後,人家幹得不錯,如若沒有更好提拔位置的話,那也不能因為後續有更好的執行者,就攆了老人走啊。

畢竟底層的官差胥吏們不像朝堂大員那樣,歲數到了,懂事的自覺就開始乞骸骨準備回家養老了。

地方上的這些小人物們,為了手中那丁點的權利,但凡他們還能做事且出不了錯,異地上任的父母官,輕易也不會去動他們。

這樣一來,能做實事的人,佔個編制名額二三十年,一點也不稀奇。

如果大明朝的人數始終保持在六千萬左右的樣子,府縣衙門的基層編制,在王迪看來,恐怕最遲不會超過三十年的時間,便會進入飽和階段,再也無法吸納補充新鮮血液。

那些後續有作為的秀才們,撈不著這點薄名權職的話,此政定會落得個半途而廢,且有損朝廷的威信。

好在是,王迪早就有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只要土地賦稅改革和徭役折銀這些政策順利實施十年以上的時間,在人口激增乃至翻倍的情況下,底層編制名額,肯定也會增加不少。

畢竟,一旦大明朝的百姓人口變多了,相應管理者的數量若是跟進不到位的話,底層恐怕會出現管理不當乃至混亂的局面。

現在好了,兩兩配合之下,良性迴圈便可慢慢形成。

甚至是說,王迪已是在考慮,要不要在十幾二十年後,動一動改變一下底層縣衙門的權職結構。

《明史·職官志》當中規定了知縣的職責為:凡賦役,歲會實徵,十年造黃冊,以丁產為差。

與此同時,身為父母官的知縣,還應當事必躬親、勤政愛民,凡是涉及祭祀、表彰、養老、訓練保甲、緝捕盜賊、救濟百姓等等問題都要及時解決。

由此可見,一縣父母官肩上挑著的膽子,不可謂不重啊!

況且,現如今的王迪,經過楊蜜多日以來的悉心解惑,他對於地方行政系統的人員構成,基本上算是瞭如指掌。

花名再多呢,無非就是官僚、幕友、胥吏這三種。

官僚,就是吃皇家飯的。這些人,基本都是透過考試、捐納、蔭庇進入仕途。至於後兩者嘛,都是由官僚來支付工資的。

如若在那事簡之地,又或是碰到能力強、權利慾望很重,亦或是較為摳門的知縣,像縣丞、主簿這些分攤壓力和職權的副手,沒準都不設,全由不入流的典吏一人兼領。

然而樹有枯死日,人有力窮時!

在這個地方只有縣衙門沒有法院檢察院的年代裡,王迪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