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王文公廢詩賦只考經義之前,科舉考試也有進士、明經科目,考試內容有帖經、墨義和詩賦等等。”

“這些時日以來,奴婢已是知曉,陛下您並不怎麼看重僅憑儒家經義內容取士的道路。”

“未有科舉前,舉薦與徵辟,都是朝廷挑選賢能之才的重要途徑。那個時候,非儒家學派的平民寒門當中,亦不缺少治世之能臣……”

言語至此,楊蜜止住話頭。再說下去,就要干政了。

她要表達的,只是給皇帝提供一個思路而已。她也相信,以皇帝的才智,應該能夠知曉她要講的是什麼意思。

“大蜜蜜你的意思是…以朝廷的名義,直接徵辟那些鄉試不過的秀才,讓他們下到基層鄉村去做事?”

楊蜜雖未明說,但王迪還是馬上反應過來,她剛剛所言是何用意。

側身將其抱在懷中以後,看著美嬌娥輕輕點了點頭以後,王迪笑著鼓勵道:“那你和朕說說,你是怎麼個思路。大膽說就行,朕不會怪罪與你。”

“陛下,奴婢說了,你可不要怪罪啊!”

看著一臉笑意的皇帝,楊蜜眨了眨眼嫣然一笑道:

“陛下的土地賦稅改革,即便答應給所有生員每年發上定額的廩餼銀…依奴婢所見,想必還是會斷了許多士子的財路。”

“陛下,您不常說,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嘛!”

“縱使在現有每年四兩廩餼銀的基礎翻上一倍,或是取十兩整數的廩餼銀…恐怕還是有許多士子心存不滿,有所怨言。”

“浪費了大明朝的財政,還落不著任何好處。萬一有那心眼小的文人士子動起了筆桿子,進行口誅筆伐……”

“陛下可以不在意世人的評價,但您也常說,黎民百姓多是愚昧無知之徒。有些東西,從文人士子口中說得多了,難保那些大字不識幾個的底層百姓,會被誤導,從而產生錯誤的想法。”

“名與利,世人爭相追逐之…這也是陛下您常掛在嘴邊的。既然您斷了天下士子的財路,何不從‘名’這一方面,給他們找回來呢?”

“陛下,您方才不是憂慮縣衙門最底層的官吏雜役多為油滑之輩嘛……”

“依奴婢之見,可以許下此等職位薄名,委派仕途無望且心有意向的秀才們,結成小組,以監察協助之名,下到各村與里老們管控好陛下您最看重的基層鄉村。”

“也可以讓那些死讀聖賢書的秀才們瞭解瞭解人間疾苦,沒準有所感悟,反而能助其更上一層樓。”

“定個年限,如若管理得好,就將這些在基層鄉村歷練過的秀才們,一步步取代了那些官吏油子……”

“此政若是安穩渡過了十年八年,依奴婢之見,有能力有幹勁的新人,往後年年都不會再缺少,也無需擔憂他們不會用心盡力做事。”

“這樣一來,廩餼銀再加上這種薄名恩惠,底層那些仕途無望的文人士子,想必會為了陛下,與那些無知愚昧的百姓,表上一番歌功頌德的華麗篇章。”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些被裁撤罷黜的人,其中有一部分,可能並非是陛下您口中的官吏油子…僅僅只是因為他們自身能力不足而已。沒了這份生計,在這其中,想必又會出現很多問題……”

言語落罷,楊蜜抬頭瞅了瞅皇帝,看到他認可的笑意,心裡頓時一鬆。

“無能沒有作為,便是他們的原罪!”

“官吏不分大小,皆為代朕牧民者…他們能力不足,一旦任職時日久了,遭殃的,終歸還是朕的大明朝。”

“古往今來,但凡改革,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有點鎮痛,不足為奇。”

“只有割掉這些附著在大明帝國身上的頑疾,才能保證朕的江山永固常青!”

“大蜜蜜,你這建議,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