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前三次鄭和下西洋,算是熟悉道路與商貿情況。就算是在這種磕磕絆絆的情況下,依舊是穩賺了不少銀錢。

後面的三次下西洋活動,隨行的船隊越來越大,深入西洋的路線也越來越遠……

每一次返航,可謂實打實地給大明朝帶來了巨大利潤。

否則永樂大帝在位期間,哪來那麼的銀錢去修繕長城衛所、疏通大運河、編纂永樂大典、建順天府、南征安南、五次北征寇虜……

更何況,永樂六年、八年、九年和十一年,大明朝各地還發生了幾次較大規模的疾病與瘟疫!

就憑朱棣的雄才偉略,遠洋貿易果真不賺錢的話,他絕不會僅是為了宣揚大明朝的國威,或是尋找建文帝而如此勞民傷財。

正因利潤頗為豐厚,這才有了先帝宣德五年期間的第七次鄭和下西洋。

雖說遠洋貿易的利潤,最終都落入了皇室的口袋裡,引得一干文臣上梳稱有礙觀瞻,有傷風化之類的言辭,但不管怎麼說,朝廷依舊是在三十年的時間裡,進行了七次下西洋的壯舉。

既然都知道了遠洋貿易利潤如此之大,王迪就很納悶了,自己搗鼓出來的這幾項政策,他覺得以永樂大帝的智慧,沒道理琢磨不出來啊。

那為啥就沒實行呢?

但想破了腦袋,和楊蜜反反覆覆斟酌過後,王迪還是未能從這財帛動人心可以團結文武勳貴乃至藩王的謀略中,找出太大的破綻。

要說有沒有破綻,肯定是有的。

像于謙這一類無慾無求的臣子,就是破綻之一。

問題是,這天下有幾個當官的,能混成像他這種家徒四壁,沒有半點餘財的熊樣子。

其次就是,隨著輸入大明朝的進口貨物和金銀財寶越來越多,也許過不了幾年,利潤就沒有頭幾年那麼大了。

一旦分到手的錢財減少了太多,恐怕有些人是會生出意見來的。

但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

多生孩子,提升人口數量增加消費群體即可。

再就是,透過朝廷的宏觀調控,完全可以將進出口貨物進行及時調整,將國內有可能產生的經濟問題,轉移到周邊番邦小國身上。

兩兩結合下,類似於通貨膨脹或是緊縮帶來的諸多問題,便能消於無形當中。

這些還不管用,最後還有行兵打仗這種最簡單有效的處理方式呢。

前前後後裡裡外外一切都已考慮妥當……

所以說,才有了今晚的試探。

王迪就想看看,在這不比朝堂陣容要差到哪去的文武百官當中,有幾人,能以什麼樣理由,來勸諫自己收回這份良政?

時間一點點劃過,喝了兩杯酒但頭腦還是蠻清醒的王迪,看著分列左右兩席的文武百官臉上的表情,他心裡基本已是有了譜。

文官心思多,半數的人還能故作鎮定臉上沒啥異樣表情。

但武勳那邊就不一樣了。

像是英國公張輔和鎮朔將軍楊洪這些沉穩持重的老傢伙們,面無表情…甚至帶著點憂慮的樣子,很難讓人察覺出他們現在到底是何種心情……

像泰寧候陳瀛還有駙馬都尉井源這一類不缺能力且有野心的傢伙們,臉上的笑容,在火光的映襯下,很是喜人。

但笑得最開心的,竟然還不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