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獨食,是沒有好下場的。」

「團結一起可以團結的力量。」

「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那是人情世故。」

對於這幾句名人箴言,王迪怎能不清楚!

即便身為九五至尊,他也從未抱有藉以皇帝之名,單憑自己一人去對抗天下人的愚蠢想法。

況且,像懶政、庸政、怠政這些體制內根本無法清除的毒瘤問題,放在啥時候都不會缺席,他也從沒想過憑藉嚴刑苛法酷吏便能將其徹底根治。

畢竟…就連說一不二殺伐果斷的朱元璋,都沒能改變這種局面。如此明顯的例子擺在這,王迪不會重蹈覆轍,步了太祖高皇帝的後塵。

既然砍腦袋的強硬辦法難以達到效果,還容易落得個殘暴帝王這種不好的名聲,那他便以軟硬相結合的方式,讓處在高層位置的臣子們,自己逼迫自己好好幹活,期待得到朝廷以及他這位皇帝的滿意與認可。

不管怎麼說,肉眼能見到的利益,就擺在這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們的眼前。

朝廷給的,還不用擔驚受怕不敢光明正大地用……

此等好事,他們為何要拒絕呢?

只要這些大魚貪食咬鉤有上那麼一段時日,王迪再將針對文臣們的考成法放出來,他就不信了,這些人的心裡就沒有危機感。

就算他們心裡沒點逼數,下面四五品的官員們,眼巴巴的他們,面對這種利益誘惑,豈能不流口水?

佔著茅坑不拉屎,小心被人端了老窩。

至此,頂多五年以後,武勳有考選大典,文臣有考成法,何愁會缺能臣良將?

到了那個時候,各地供養的藩王,便能動一動了。

該養,還是得養著。

不過得定下規矩,朝廷給了你們賺錢享福的機會,誰特麼再貪得無厭敢去霍霍底層百姓,小心藩王稱號不保被廢為庶民,最終毛都撈不著。

如此這般,大明朝的政治體系,便能在海量銀錢的支撐下,順利擺平搞定。

反正在王迪看來,以一國之力,養活千兒八百個的特權家族,還是輕而易舉的。

這樣的話,接下來再有什麼良政實施,有了這些人的鼎力支援,遇事掣肘的問題,還會存在嗎?

大明朝的皇權,也能在這種天下人眾星拱月的守護中,萬世不易。

而王迪的終極大目標,快活享樂一輩子,這不就輕鬆實現了嘛。

唯一讓他擔憂的就是,他有點搞不明白……

這種足以令各方勢力都能得到好處的政策,且不說古往今來歷朝歷代的明君,為何就連洪武大帝還有永樂大帝這種有著雄才偉略的兩位帝王,都沒能看透這件事呢?

除了眼光超前一點,王迪雖然嘴上一直在說超越歷來的所有明君聖君,但他對自己的政治水平認知,始終還停留在一名普普通通急診科醫生的水平。

在他看來,就算貧農出身的洪武大帝,對海洋知之甚少,為了大明朝的初期穩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實行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

但永樂大帝時期的六次鄭和下西洋,王迪最近這幾日才知曉,自己是當局者迷,鑽了牛角尖。

鄭和下西洋真正的情況,並不像後世教科書上面寫的還有歷史老師口中講得那樣,每次朝廷組織的下西洋活動,都是“勞民傷財”或是“賠錢賺吆喝”的虧本買賣。

在他看來,要麼是後世人的搞錯了,要麼就是自己身處的大明朝,和後世記載的那個不一樣。

這幾日宅在行宮內,除了玩小妮子以外,王迪是真真切切在為大明朝付出自己的汗水與努力。

翻閱了不少資料,再加上與楊蜜的深度交流,王迪心中已是相當清楚,永樂大帝對於遠洋貿易的利潤到底有多大,他心裡絕對是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