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不用行禮了,往後面聖也無需再行禮了,你二人的功勞,朕都記在心裡了。”

趁著兩位老人還未跪倒在地,王迪上前扶了一把,就此拖住他二人,許下一個比較榮耀的口頭賞賜。

而後,在眾人的簇擁下,他繼續奔著傷兵營走去,順便就剛才交換俘虜一事淡淡言語道: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及到,‘進則救世,退則救民’…可惜的是,目前我大明朝兩京十三布政司管轄之地,可以救死扶傷的醫士,不過是寥寥萬餘人而已。”

“人活這一輩子,生老病死,哪一樣離得開的郎中醫士?諸位愛卿,你們說,為何現如今我大明朝的郎中醫士,竟會如此之少呢?”

話語落罷,一行人已經走出了十幾步,卻無人回覆皇帝的問話。

之所以沒有回答,是因為在場的所有人,別管是文臣還是武勳,就算是錦衣衛們……

這些人的心裡都清楚,皇帝剛剛提出來的問題,其答案究竟是什麼。

無非是繼承了蠻元的‘諸色戶計’的戶籍制度,各色戶籍世襲職業,不容更改。

醫戶,一輩子只能是低賤的醫戶。

除非醫術高超被選進了太醫署,否則在無法參加科舉的情況下,不比軍戶強到哪去的郎中醫士們,其社會地位,是得不到任何提升的。

所以說,除了現有的醫戶子女繼承家業以外,哪還有外人願意去學醫啊。

沒人學,救死扶傷的郎中醫士的數量,不少才怪呢。

但是呢,如果為了增加醫士的數量而廢除醫戶制度,那像其它諸如民戶、茶戶、馬戶、礦戶、匠戶、織戶…尤其是軍戶,這些人該怎麼想?

厚此薄彼,可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如若完全廢除所有戶籍制度的話,那這天下…豈不就徹底大亂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所有人都讀書考學奔著仕途發展,誰還當兵,誰還採礦織布種茶?

正因這樣,短時間內,才無人回答皇帝的問話。

“你們不說,朕也知道,無非是現有的醫戶制度,大大限制了人們學醫的念頭。”

“範文正曾說過,‘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受到這句話的鼓勵,宋朝莘莘學子當中,可是出了不少的杏林中人吧…可惜了,因為蠻元…書生既可以當官又可以從醫的路,是徹底行不通了。”

“戶籍制度……”

言語至此,踱步欣賞美景的王迪,口中的話語還未講完呢,突然就被于謙給打斷了。

“陛下,戶籍制度,牽一髮而動全身,萬萬不可草率行事!還請陛下莫要再談此事!”

經過昨晚的促膝長談,別人不清楚,于謙哪能不知道,眼前這位年輕皇帝的膽子究竟是有多大!

核查戶數、清丈土地還有整頓邊軍衛所軍備就夠鬧騰一陣子的了,這要再動戶籍制度……

雖說皇帝的出發點是好的,若是這些良政一同實施的話,那大明朝離傾覆滅亡,恐怕也是不遠了。

此時此刻,于謙他心裡想的是……

皇帝啊,求求你了,稍微安分一點別再整出么蛾子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