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皇帝想幹啥?(第1/2頁)
章節報錯
行宮書房內。
幾碟剩菜,四壺小酒,王迪和于謙他們君臣二人,又來了一次促膝長談。
“于謙,關於大明朝的稅收…在這一事上,你瞭解多少?”
抿了口小酒,王迪起來個話頭。
于謙他這邊,待到皇帝詢問完以後,說實話,他心裡有點懵圈。
先前呢,他不是沒有料到皇帝會找自己談話,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就是,皇帝竟然不問軍機要務或是解除他三軍總督的頭銜,反而是問起了有關賦稅的事情。
“陛下,國之賦稅,分為夏秋兩種,皆為米麥,錢鈔和絹帛以及鹽、茶、礦各類稅課還有船鈔商稅……”
言語至此,于謙不再說了。
雖然他不清楚皇帝問詢賦稅一事所為何故,但他總覺得,眼前這位年輕的正統皇帝,他沒安好心吶。
“朕這段時間呆在居庸關城,潛心研究了下大明朝的賦稅……”
“朕以為,目前諸多賦稅徭役太過繁雜。更為重要的是,我堂堂大明朝,竟然沒有一個掌管國家財稅的統一衙門!”
“單就儲銀庫來講,戶部管轄的有太倉銀庫,工部管轄的有節慎庫,還有太僕寺的常盈庫,和內承運庫等等。”
“當年我大明朝初建,百廢待興,賦稅制度有點混亂還說得過去。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內閣與六部的臣子們,竟然沒有發現賦稅有著極其嚴重的問題嗎?”
“或者說,有人發現了,是沒有上奏朝廷呢,還是壓根就沒想過改變呢?”
“目前所行稅制太過混亂,一點都不符合朕的心意…于謙,如若朕將全國賦稅全部折以銀錢來替代,你意如何?”
一個國家強不強,除了兵馬以外,就得看經濟了。
然而這一陣子從各方渠道瞭解到許多詳情過後,王迪才意識到,大明朝的賦稅,簡直就是混亂得一塌糊塗。
沒有統一掌管賦稅的衙門,也沒有類似於宋朝轉運使那樣統一負責轉運賦稅的衙門官吏。
一年到頭來,全國上下收繳的兩千萬兩左右的賦稅,最終落到戶部手裡頭的,僅有三百萬兩而已!
雖說地方各州各縣各衙門的存留比例佔了不少,但到了最後一步上交到京城的時候,竟然還能被各衙門給瓜分一通。
這種極度缺乏計劃性,甚至可以說,已經到了‘寅吃卯糧’的財政運作手段,在王迪看來,於國家發展這一塊,簡直太過拖後腿了。
雖然他學的不是經濟學專業,他也知曉在當下的大明朝,不能完全照搬後世的經濟執行體系,但歷史課本上講過的‘一條鞭法’,他腦海中還是有印象的。
張居正人死政亡是有點可惜了,但他就不信了,這條政策由皇帝本人親自頒發執行下去,還能落得個同樣的下場?
“稅賦折銀…此舉不可行啊,陛下!”
雖然沒有通貨膨脹或是緊縮的具體概念,但是皇帝的提議,對於多年呆在基層的于謙而言,他認為此舉太過想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