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被飽含殺氣的皇帝灌了一通猛料過後,于謙的酒勁,也是徹底醒了過來。

在他看來,眼前的皇帝,既然能從浩瀚史書中獨自總結出‘土地兼併’和‘冰河期’這兩種事關王朝存亡的歷史規律……

他相信這位年輕的正統皇帝,絕不會無的放矢,應該是有了相應的對策。

“士子嘛,當以學業為重。各府各州各縣,每年不都給一部分生員發廩餼銀補助生活嘛……”

“當然了,朕也知曉…這名額是有定數的。不過在清丈完所有土地,根據上報情況統籌計算過後,朕年年都會給予天下所有生員一定的生活補助…至少不會比現在的四兩定額低。”

“而且不光如此!朕以為,明初定下的官員俸祿太低。朕意欲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大明朝所有官員的俸祿,且不論官職高低。”

“目前朕的初步計劃…是俸祿翻倍,米糧和銀錢各一半,不發寶鈔。”

“外加…每年都會給一定數額的炭敬冰敬和香料。還有就是,對於像於愛卿這樣的清廉且有作為的官員,朕還會額外給一份養廉銀子。”

“至於鄉紳地主嘛,他們為我大明朝納稅,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

言語落罷,口乾舌燥的王迪,連幹三杯茶水。

而於謙這邊,他算搞明白了,皇帝這是慷鄉紳地主之慨,籠絡天下百姓之心。

至於士子嘛,有一少部分人肯定會受到較大的影響,這些人肯定是對朝廷最有怨言的。

但是呢,更多的生員,如果每年真能領到不低於四兩銀錢的廩餼銀,再加上官員俸祿的提升,這天下文人士子,對朝廷政策有所怨言的,恐怕是不會超過半數以上的。

只是默默心算過後,于謙不解問道:“陛下,不提武將,單是大明朝計程車子官吏加起來,其總數應當就不下十萬人之多!”

“年年單憑田租賦稅,即便沒有天災人禍,長此以往下去,恐怕也難以支撐這麼大的補助開銷吧?”

“田租賦稅當然不行了,朕決定徹底開海通商,以商稅作為補貼。”

揮揮手示意于謙稍安勿躁後,王迪不緊不慢繼續講道:

“太祖高皇帝認為:「商賈可通有無,對他們不能苛取」。”

“朕覺得,前半句很對!至於後半句嘛,時代不同了,已是有待商榷。不過,朕目前還不打算提高商稅稅率,但這也並不代表朕於商賈之事一竅不通。”

“大明朝的瓷器絲帛書畫,單是賣到東瀛島國和南洋諸番邦小國,就有至少五倍以上的利潤!”

“更為重要的是,南洋諸番邦小國,他們那的稻米一年三熟,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所以說,朕之開海,是為強國,而非是像太宗文皇帝和先帝那般,只是為了宣揚國威而已。”

大明朝,到目前為止,除了朱元璋明令禁海以外,自朱棣一朝起,就沒了這項規定。

既然朱棣和先帝都能出海,王迪不信現在能有多大的阻力。

有的話,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無非是江南鄉紳豪商集團不同意罷了。

對於這些即將見閻王的傢伙,王迪只是在心中默唸一句……

下輩子,好好當一隻舔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