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青黴素-挽霍驃騎之憾(第1/2頁)
章節報錯
翌日,少府生物院
自劉襄開設太學後,原本風雨飄搖、人才稀缺的農家與醫家也煥發了生機,有所昌盛,給大漢培育了一大批人才。
為了使農家、醫家的學子能夠為大漢發光發熱,學有所用、劉襄而設立了生物院,讓農家和醫家來發展生物學、並希望他們能夠研究出抗生素來。
為此劉襄特意將農家、醫家巨頭召集起來,將自己腦海中粗淺的生物學知識、尤其是菌類這塊知識講於他們,希望他們能夠摸索出抗生素來。
漢初農家與醫家還是繼承了自家先秦的底蘊,沒有斷掉傳承,在聽了劉襄的生物學概念以後,生物院沒過多久,就將大蒜素搗鼓了出來。
自安西都護府發現大蒜對於治病療傷有好處以後,大漢邊郡都種上了大蒜,將士人手兜裡兩瓣大蒜。
要想判斷一名士兵是不是去過邊關,最好的辦法就是聞其口味,凡是去過邊關的將士都嗜蒜,嘴中有著濃濃的蒜味。
這自然使得生物院將抗生素的目光放在了大蒜身上,而大蒜之所以能治療傷病就是因為大蒜中的大蒜素,有了大蒜素以後,為軍醫治療傷員省了不少的時間。
在看到大蒜素以後,劉襄對於生物院能夠研發抗生素的信心巨增,讓生物院將精力放在研究青黴素這種對儀器要求較小、用途廣,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青黴素還有一個名字盤尼西林,在無數抗日神劇中都能聽到這個名字,被稱為傷員的「救命藥」。
劉襄前世對於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很惋惜,而後人推測的一個死因就是霍去病擅長閃擊戰,常年忙於馬上奔波與戰場廝殺,因而身上留下不少傷口,加上沙漠中多寄生蟲、病毒,從而傷口感染而死。
若是能在大漢研發出青黴素來,就算不能大面積生產,可卻能夠使得大漢如霍去病這類常年對外征戰將領的身體健康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減少悲劇的發生。
為了支撐生物院研究青黴素,劉襄特意頒發了一道秘詔,著關中及周邊郡國商賈將自家產業生病的異族奴僕送往生物院,用來作為青黴素的試驗品。
大漢官方雖說加大了對奴僕的人權保障,可那是針對大漢本國人,異族奴僕不在保護範圍之內,因而異族奴僕常有生病不起者,商賈們因而十分大方的將自家生病奴僕送往關中生物院充當試驗品。
「朕有多久沒來生物院了?」劉襄站在生物院門口沒有直接進去,而淡淡問向一旁的生物院院長淳于意。
「回稟陛下,生物院是武德二年所設立,自王允等人邀功冒進以後,陛下已有二年未曾來過生物院了,」淳于意躬身說道。
「二年了啊!若不是前日你的那道奏疏,朕都差點忘了生物院了。」劉襄淡淡說道,讓一旁的淳于意頭埋的更加低。
「臣將陛下對生物院教誨牢記在心,生物院斷然不會再犯王允等人之過失。」淳于意恭聲道。
當初生物院在劉襄的大力支援下給了劉襄一個大大的驚喜和一個大大的失望。
驚喜是生物院在劉襄講明青黴素用途以及外表特徵以後,僅用了十天時間就研製出了青黴素,併成功治癒了十幾名異族奴僕,副作用極小。
失望是沒有生產方法,青黴素是生物院的一名醫家學子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傑作。
這名醫家學子因家中有事申請了十天假期回家,離開時把十幾個培養皿遺忘在自家窗邊上。
當其回來時,才發現自己家的窗戶一直開著,而培養皿中的菌落模樣與皇帝所描述的「青黴素」十分相似。
本著升爵發財和異族奴僕不值錢的想法,其用培養皿中的菌落為異族奴僕治病,異族奴僕奇蹟般的好了過來,再經過多次試驗,證明了這就是皇帝所需要的青黴素。
生物院為了彰顯自身優於魯班院,也沒有細究青黴素產生的原因就立馬將研製的青黴素送入溫室殿邀功,讓當時劉襄的心情經歷了個大起大落,一口氣直接將二十幾名農家、醫家子弟發配到了邊郡去。
「陛下,還請換上這套衣服與此手套再入內。」
在劉襄準備進入生物院的抗生素試驗房間時,淳于意恭敬的將一套衣服、口罩和手套遞給劉襄。
「大膽!安能如此無禮!」劉襄身後的北宮伯子立馬斥聲道,認為淳于意十分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