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為設立大漢軍官學院極為不妥。在周王室東遷洛邑以前,典籍版牘為周王室所獨有,僅供周室子弟學習,國人難以觸及,使得國人除了在厲王時期暴動過以外,都是順從周王統治。」

「可在周王室東遷洛邑以後,天子地位下滑,王室府庫虧空,使得王室官吏紛紛出走諸侯國謀求生路,周王室典籍版牘由此下移至諸侯子弟和卿大夫子弟,天下諸侯由此不尊周王室,卿大夫由此不尊諸侯。」

「再之後,孔丘等人將王室典籍版牘傳於民間,形成諸子百家爭鳴之局面,百家士子為謀求名利紛紛入廟堂遊說諸侯,使得天下成為戰國大爭之世。」

「若是設立軍官學院,臣恐會使得兵法韜略流傳於民間,使得天下人人都懂得排兵佈陣。如此若是有流寇興兵作亂,官軍的平叛難度將會加大,長久則會動搖國本啊!」典客馮敬聞言連忙勸道。

「陛下,典客所言極是,我大漢需要借鑑周室衰亡之因,以規避禍患。」御史大夫申屠嘉附聲道。

「陛下,臣以為我大漢如今已有萬國來朝、四夷臣服之氣象,不能再對外頻繁征戰,當止刀戈,而修文德,以粉飾太平氣象。」少府丞陶青恭聲道。

在聽了劉襄的軍官學院構想以後,朝堂上的百官立馬被驚住了,用各種理由反對著劉襄的軍官學院開設。

大漢目前的軍官來源大致可分為二類:第一類就是尋常百姓出身,發於卒伍,依靠在戰場殺敵的軍功而發跡,如黃瑜、任旭和蘇意等軍官,不過此類多數軍官因為背景、文化水平等諸多原因,只能躋身於低層和中層軍官。

另一類來源就是貴胄子弟,什麼將門之後,皇親國戚,官宦子弟等都可以歸於這類。他們在起跑線上就比第一類人領先了一大截,營養好、讀過的書多、見識遠、人脈廣、戰場經驗豐富等。

雖說也是從底層士兵幹起,但在貴胄子弟雄厚的先天條件之下,獲取軍功的速度比第一類人快多了,多位於中層與高層軍官,如周亞夫、韓頹當和灌何等。

若是開設了軍校肯定要像太學、郡國官學一樣有教無類,這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了軍功集團和官宦集團的利益,大量的平民軍官會搶奪將門之後和官宦子弟的機遇,使得他們躋身公卿之位的難度大大提高。

看著眾人的反應,劉襄心中十分不悅,為了保證大漢武德充沛,劉襄並未如文景二帝一般大力打壓軍功貴族集團,而是選擇讓其成為大漢社稷的支柱之一。

可未曾想到這幫軍功二代子弟為了一己私利竟然和別的朝臣一起聯合起來反對自己的軍官學院。

劉襄此刻覺得自己對這幫臣子是不是有點仁善了,是不是應該學一學景帝武帝的獨斷專行。

大漢雖說是皇帝與三公坐而論道,對於三公九卿的意見比較尊重,可大漢終究是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只要皇帝足夠強勢和掌握實權,大臣們也只能捏著鼻子認。

當初漢景帝想要廢黜太子劉榮,遭到丞相條侯周亞夫與太子太傅魏其侯竇嬰兩位朝堂最顯貴臣子的反對,可絲毫沒有動搖景帝廢太子的決心,終究是廢了劉榮,立了劉彘。

反倒是周亞夫和竇嬰兩人因此死於非命,都未能安享晚年。

劉襄如今在大漢的威望遠遠超過當年的景武二帝,完全可以如景帝武帝一般獨斷乾坤。

不過劉襄想了想後世的史書記載,還是不願背上薄情寡恩的名聲,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完美帝王。

劉襄看向下方裝聾啞人的許文,示意許文起身與群臣論戰。

許文感受到劉襄的注視以後,稍加思索,無奈起身替劉襄反駁群臣。

「爾等一派胡言,所言可笑至極!」許文怒斥道。

反駁劉襄的大臣聞言紛紛側目而視,但礙於許文身份,除了申屠嘉外都不敢反駁。

「左丞相如此狂妄,老夫倒想聽聽左丞相有何高談闊論。」申屠嘉冷聲問道。

「御史大夫與典客以為周室之亡在於典籍版牘流於民間、私學興起所致,恕在下不能苟同。」

「前秦焚燒六國之史書、禁百家之言、收民間之書、典籍版牘皆藏於秦宮之中,以此維護秦王朝之統治,達秦皇傳二世、三世乃至萬世之願。」

「可其結果呢?陳勝一介甕牖繩樞之子,於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秦僅傳了三世之君,便亡之,遠不及周室於洛邑之日久。本欲鑑前朝之過,反轟然倒塌,何等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