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第1/2頁)
章節報錯
武德五年,夏六月
朝鮮半島,樂浪國。
樂浪國佔據著原衛滿朝鮮一半的疆域,是劉襄三弟劉興居的封國。
隨著大漢內陸人口的暴增,燕趙之地的部分百姓為了謀求生計,在朝廷出臺的「闖關東」人口遷徙幫扶政策下,來到了樂浪國和玄菟國定居。
這使得原本人口稀少的朝鮮半島開始人丁興盛起來,經濟日益繁榮。
這日,樂浪城西南二十里外,有一座剛剛修建好的祀廟,正是劉襄讓各郡國所修建的武廟。
樂浪國遠離帝都長安,需要時常對百姓宣傳大一統和民族國家思想,以免隨著時間的推移,樂浪國的百姓產生離心感,演化為獨立王國。
故而樂浪王劉興居親自主持武廟開廟儀式,召集來樂浪國有頭有臉的人物觀禮,使樂浪民眾可以養成來武廟祭祀的習慣,從而加強對大漢的認同感。
「制詔曰:伏羲困頓,刀叉為本;少昊辛勤,開疆拓土;大禹治水,始分九州。夏商周秦,四海合流,八荒一統,神州大地,虎踞榆桑。」
「諸夏曆經千年滄桑,經玄文詩,汗牛充棟;英雄輩出,比肩接踵;殊類瑰瑋,累嶽盈川。浩浩乎雄州之風,泱泱乎大國之烈。南指百越,北探朔方,東控蓬瀛,西扼羌方。」
「吾諸夏本大河一小部族,歷經千載歲月捶打,非旦沒有滅亡,反而愈加昌盛。蓋自古有英傑舍個人之小利,而為諸夏之大利,攘除四方蠻夷,佑我諸夏文明。」
「然吾諸夏之英傑鮮為人知,朕心甚悲。故特設武廟,專供奉於我諸夏有開疆拓土,抵禦戎狄之功英傑,以彰其功德,使之與大漢同不朽。」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當為武廟主神。」
「……匈奴侵我大漢疆域,韓王信忘卻諸夏大義,投降匈奴,使得我大漢數萬子民慘死匈奴賊子之手,棘蒲剛侯柴武率萬騎千里追殺擊殺韓王信,彰我諸夏氣節,入選武廟陪祀。」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諸夏無內戰,攘四方之蠻夷戎狄,揚我大漢之威,天佑人傑,物華地豐,諸夏大漢,生生不息。」
兩名士兵將皇帝詔書在空中展開,劉興居手中拿著少府研發的鐵皮喇叭宣讀著詔書內容。
「諸夏大漢,生生不息!」
「諸夏大漢,生生不息!」
「諸夏大漢,生生不息!」
當劉興居宣讀完詔書以後,圍觀人群中安排的陪託立馬高呼起來,所有人不由自主的跟著高聲呼喊了起來。
大漢即諸夏,諸夏即大漢的觀念開始慢慢的在眾人心中紮根。
隨即在民眾的圍觀下,劉興居帶領著鎮護將軍田祿伯和樂浪國官吏進入武廟祭祀。
大漢在衛滿朝鮮的舊土上設立了兩大諸侯國,可這兩大諸侯國的北面是匈奴左地,南面是真番、臨屯等蠻夷部落,國內還存在著不少不服王化的蠻夷之輩。
為了使樂浪和玄菟兩大諸侯國有一個穩定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加強對左賢王廷的防備,劉襄特意讓田祿伯率領一萬多人的軍隊駐紮在樂浪國,並統領兩國兵權。
在劉興居與一眾臣子祭拜完後,一眾圍觀的民眾也在官吏的組織下有序的祭祀著武廟內的十一人。
「李牧將軍果真了的,擊潰林胡、東胡、匈奴數十萬大軍,為我諸夏開闢疆土。沒有想到其竟和我一樣祖籍趙地啊!王二哥,我也姓李,說不定我就是李牧將軍的後人啊!」一名體態肥胖的男子拉著身旁男子的袖子興奮地說道。
身旁的男子掃視了一眼李牧石像下面的簡介後,慢吞吞地說道:「李季,我記得你和我提起過,你祖籍是常山郡的。這上面可是寫著李牧將軍是鉅鹿郡人士,你擱這亂攀什麼親戚。」
「王二哥,汝此言差矣!李牧將軍戎馬一生,四方征戰,指不定李牧將軍在常山郡有過一段感情呢!」李季反駁道。
「你還亂攀關係!乃公今日便教訓教訓你這小子!」王二哥聞言大怒,就是教訓李季。
「武廟聖地,安能喧譁。」
在武廟內值班計程車兵聞聲趕來,直接將喧鬧的兩人帶了下去監禁並罰款。
剛剛祭拜完武廟的田祿伯並沒有返回兵營,而是呆在不遠處直勾勾的盯著武廟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