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武廟(第1/2頁)
章節報錯
政績評比之事若無異議,便就定下了,將其結果發表於本月大漢各郡國月報之事。」劉襄沉聲說道。
「臣等無異議!」眾人恭聲說道。
「如此便商議下一件大事。自三皇五帝開世,至今日我大漢立國。我諸夏便一直在與周邊戎狄蠻夷爭鬥,方能從大河流域的一小片疆域,發展到今日廣闊無垠的疆域。」
「我諸夏為何沒有被四方蠻夷戎狄所吞併,反而疆域一直在擴張呢?蓋因我諸夏之民尚武,先勇力,忘生輕死,勇於公仇而怯於私鬥。」
「在我諸夏上千年的歷史中,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將領,他們運籌帷幄,統領千軍萬馬立下赫赫戰功,開疆拓土,擊退四方蠻夷入侵,在我諸夏曆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軍事奇蹟。」
「然迄今為止,民眾鮮有知曉古之武將者,更無人祭祀之。朕甚為傷感,故欲修建一祀廟,為「武廟」。」
「由朝廷專門祭祀那些與蠻夷戰鬥,保衛我諸夏文明的武將,以鼓勵我大漢民眾武德。諸位愛卿以為如何?」劉襄緩緩問道。
劉襄打算設立武廟,鼓勵大漢民眾尚武只是次要原因,受秦漢軍功爵制和春秋戰國以來連年戰爭的影響,這個時代的百姓天生就比較尚武,劉襄根本不需要刻意的去培養武德。
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藉助「武廟」將大漢打造成為一個「民族國家」,諸夏即大漢,大漢即諸夏,兩者是一體的。
這個時代的民眾有著強烈的「華夷觀念」,大漢也不是一個多民族主義的國家,完全是可以形成一個「民族國家」的概念。
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了民主主義的雛形。周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就一蹶不振,失去了權威性。
這使得天下進入了諸侯爭霸時期,南北邊境的少數民族趁機入侵,北有山戎,南有荊蠻,華夏文明面臨空前的危機。
而在這個時候齊桓公在管仲的支援下打出了「尊王攘夷」這種具有民族主義色彩的旗幟,率領中原諸侯擊退了四方蠻夷,保住了諸夏文明。
而劉襄要做的就是進一步的深化民族主義觀念,祭祀那些華夏曆史上有記載的武將,激發民眾的民族主義,使得民眾有了保衛民族的大利觀念,將大漢與民族主義進行捆綁。
若是在大漢形成了民族國家的概念,有二大好處,其一就是他們老劉家的皇族身份也將更加穩固,是諸夏的天然領袖。
既然大漢是諸夏,諸夏是大漢,那麼推翻大漢的劉氏皇族就有了叛族色彩。野心家面對天下民眾的壓力,就會投鼠忌器,最多成為伊尹周公之輩的權臣,將劉家皇帝架空,而不敢行改朝換代之事。
其二好處就是民族國家有利於形成「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觀念,使得大漢為了諸夏民族利益而走上一條西方國家的帝國征服道路,以四方蠻夷戎狄的資源供養大漢帝國。
「陛下此舉聖明,如此必能使得我大漢將士更加奮勇殺敵,臣以為可設武廟。」許文恭聲道。
「臣附議!」
「臣附議!」
群臣聽了劉襄的武廟構思以後,異口同聲的表示同意。
因為按照劉襄的意思「武廟」是由朝廷供養的官方祀廟,這樣的話,武廟所供奉的武將必然能夠永垂不朽,千古留名。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如今大漢的官方祀廟也就是幾位皇帝的宗廟,武廟的地位自然也會很高。
大漢尚武,他們這些公卿大臣不光能廟堂治國,也能上戰場殺敵的,都是可以作為將軍的人傑。
設立武廟以後,他們這些公卿大臣也是有機會入武廟,從而享受萬民香火,永垂不朽。
「依照陛下之言,武廟只供奉抵禦戎狄侵辱,為我諸夏開疆拓土的將領。那些有著卓越戰功與謀略,卻沒有達到陛下所言兩條標準的將領不能入武廟?」
張蒼一下子就抓住了劉襄話語的關鍵之處,開口詢問道。
「是,不符合這兩條標準之一的武將,縱使其戰功有多卓越,都不能入選武廟。」劉襄沉聲說道。
「陛下,武廟可否有著名額限制?」竇嬰恭聲問道。
「武廟無名額限制,然當世之人不可入武廟,武廟只供奉不在世之武人。」劉襄緩緩說道。
「回稟陛下,臣以為武廟當有一人為主神,今日朝會從歷代武人中挑選出最傑出之十人作為陪祀,武廟祭祀之人數在精不在多。」許文恭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