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政績評比(第1/2頁)
章節報錯
武德五年,冬十月
劉襄趕在過年的前幾天回到了長安,正月朔需要他這個天子來處理一些必要的事務。
武德四年下半年的多數奏書都是由右丞相張蒼和三公九卿屬官處理的,少數重要的奏書是劉襄在御駕上審批的。
雖說沒有出現什麼差錯,但劉襄還是命令左丞相許文將部分奏書從丞相府檔案裡調出來核查一遍。
劉襄此刻的工作重點放在了稽核各郡國上計資料上面,這是一件重中之重的事情。
漢律規定各郡國每年九月必須定期地向中央報告本地的租稅收入、戶口統計、治安等資料。
將此稱為「上計」,以便皇帝與朝廷能夠了解地方情況,從而制定好來年的施政方針,對於地方官員進行褒獎和懲處。
上計之事馬虎不得,必須要結合丞相府、御史大夫衙門、少府署、治粟內史署、繡衣衛等多方資料進行核實。
因為有的地方官員政績不好,就會在上計時委使善於作弊者起草計書,或者買通負責上計的朝廷屬官以逃避漢律的裁製。
為了不冤枉好官、也不使壞官繼續為非作歹,劉襄每年還會親自各郡國的上計吏,與他們進行交談,將他們的話與朝廷資料統計、郡國計薄資料統計進行對比。
長樂宮,溫室殿
「今歲朔方郡的政績最為突出。朕記得朔方郡成立的前二年,每年都需要朝廷調撥錢糧以維持民生,到了第三年時,朔方郡就開始步入正軌,糧食可以做到自給自足。」
「今年朔方郡的糧食產量更是位列我大漢前列,能夠同時接濟安西、安北兩大都護府。」
「在發展糧食產量的同時,也不忘發揮其水草豐美的優勢,為我大漢培養了一批優良戰馬。」
「朕去歲去過朔方郡,百姓安居樂業,五穀豐登,牛羊成群,戎狄部族也都遵守漢律。」
「朔方郡已然從昔日匈奴治下的蠻夷之地變為了塞上關中,朔方郡當為去歲郡國政績第一名,眾卿以為如何?」劉襄看向溫室殿的公卿大臣沉聲問道。
從「塞上關中」可以看得出來劉襄對於朔方郡非常多,此時的關中還是沃野千里的農耕聖地,有著「天府之國」的美譽,糧食高產量區域,文化中心。
「陛下此舉十分妥當,臣也以為朔方郡當為第一名。」張蒼恭聲道。
「臣附議!」
「臣附議!」
對於朔方郡上計政績評比為第一名,殿內公卿大臣無一人有異議。
這些公卿大臣都是從基層升上來的,自然知曉將一窮二白,蠻夷出沒的朔方郡打造成為塞上關中有多難。
再者,除了張蒼以外的公卿大臣也都跟隨劉襄出巡朔方郡,知道朔方郡如今的風土民情,自然不會有意見。
「朔方郡郡守郅都有丘山之功,理應升遷,然朔方郡如今無法離開郅都,其餘人來治理朔方郡的話,恐怕不如蒼鷹有成效。」
「賜蒼鷹郅都三百金,百罈美酒,絲綢五百匹,一百畝耕田,御劍一柄。增其嫡長子三級爵位,賜予其太學入學名額。」劉襄緩緩說道。
劉襄沒有在官位和爵位上對於郅都進行封賞,而是隆恩其子。
一來是因為邊塞離不開郅都,朔方郡需要一個手腕強硬的人來管理;二來,郅都在朝廷官員中算是年輕的,可以留著給太子劉徹用,現在恩賜重了,將來就封無可封了。
「陛下聖明!」
緊接著劉襄又與群臣商議起了其他郡國的賞罰。
著重指出了會稽郡官員的形式作風和臨淄郡官學受地方豪強影響大的問題,對於兩郡相關官員進行了重罰,並作為反面教材登上了大漢各郡國月報。
在商議完郡國政績評比後,就開始了九卿官署、鹽鐵司與內史衙門的政績評比。
至於丞相府和御史大夫衙門政績,則是由三公自我評價,彼此評價,最後由劉襄結合繡衣衛提供的資料進行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