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五蠹》和《孤憤》(第1/2頁)
章節報錯
試卷前十道題經過丞相府熬夜批改成績已經出來,至於最後一道論秦國統一六國的題是由皇帝劉襄親自批閱的。
無論哪朝統治者都不會說前朝的好話,都會去盡力黑前朝。由於這最後一道涉及前朝,所以筆試剛一結束,這最後一道大題的卷子直接被單獨封存了起來,只可由劉襄一個人觀閱。
“陛下,這是本次考試前十題的成績統計。”駟鈞呈上一份名冊恭敬道。
中行說恭敬的接過駟鈞手中的名冊,遞給劉襄。
劉襄接過名冊開始翻看了起來。按照劉襄的要求,丞相府對考試成績列了一個詳細的表格,每名考生的總分、每個大題分、分數過低原因、高分原因、籍貫資訊都寫在了上面。
“郅都是第一名,不愧是‘蒼鷹’!”劉襄看到前十道題第一名,點了點頭說道。
“這河東郡的郅都對我大漢朝律法、重要事件都瞭如指掌,甚至還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可惜此人語氣過於剛硬,法家氣息濃厚,不然或許可以滿分。”駟鈞惋惜道。
這些試卷自然不可能讓兩位丞相逐一批閱,自然有丞相府官吏代勞,左右丞相只需要做最後的審批就可以,避免出現官吏給分不公的情況。
漢初已經實行了多年無為而治,黃老之學對官員的影響還是比較深得,劉襄也不可能直接將大漢官員大換血,只能逐漸過渡。
“嗯,此人很有才學。”劉襄淡淡說道,繼續翻看其他人的成績。
“轅固,第二十二名。你們給出的理由是他對我朝的律法瞭解不夠深刻。”劉襄緩緩說道。
“是的,這轅固是齊地濟南郡人,是齊地儒家代表人物,向來與黃老之學觀念不對付。起初給他的名次是五十二名,經過我與右丞相的複審升為二十二名。”駟鈞答道。
轅固在儒家學說的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
轅固不但精通儒家經典,而且師徒繁衍,桃李滿天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以齊人為主的《齊詩》學派。
“我聽說轅固的才華不輸於申培公、伏生;對於這種名滿天下的人才還是要客觀對待的,不能帶有私心。”劉襄淡淡說道。
“臣明白!”駟鈞緊張道。
這次筆試的前三十名才有資格參加筆試,轅固雖說在儒學上有造詣,可綜合實力並不是很高。
丞相府官吏閱完試卷後,駟鈞和張蒼髮現前三十名考生竟然沒有齊地考生,於是強行將轅固升到了二十二名。
劉襄從名冊上的資料就能看出來,轅固沒有進入前三十名的實力,明顯是有人修改的。
“羊勝、公孫詭,鄒陽這些齊地人才的成績都不太好啊!”劉襄嘆息道。
漢初中央朝廷官員主要來自功臣集團,“公卿皆軍吏”、以“功次輕重”為標準任以顯職,這樣幾乎沒有給普通士人留下太過官職,只能另謀出路,獨立性很強的諸侯國就成為了他們的最佳選擇。
歷史羊勝、公孫詭,鄒陽這些人為了謀求出路,投靠了吳王劉濞,吳王兵敗後,又投靠了梁王劉武。
劉襄舉辦殿試的目的一方面是削弱軍功集團在朝廷的影響力、不讓軍功集團做大;另一方面是不讓有才能的人投靠諸侯國、免得諸侯國實力太強,就如同齊國稷下學宮一樣,收攬天下人才,即便不能為自己所用、也不讓別人用。
“這次考試中優秀的考生還是以張歐、劉舍、許昌這樣的徹侯子弟居多,普通士子中如郅都這樣的太少了。”駟鈞恭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