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試很快就結束了,內官迅速將考生的試卷收了上來,考場的任何東西都不允許帶走。

所有考生在內官的引領下離開了長樂宮,重新回到了考生庭院,等待著考試結果。

長樂宮溫室殿

“陛下,少府令酈寄求見。”中行說恭敬道。

“宣。”劉襄淡淡說道。

“是。”中行說連忙去通知酈寄。

“臣少府令寄拜見陛下!”酈寄恭敬道。

“免禮!少府令有何事?”劉襄淡淡說道。

“回稟陛下,魯班院一名工匠發明了一種叫做‘水車’的工具可以用水作為動力,臣以為這是重大發明,特來稟告。”酈寄恭敬道。

“水車!”劉襄驚喜道。

他沒想到竟然有工匠發明出了水車,也顧不上閱卷了,直接和酈寄過來檢視。

在看到水車後的,劉襄開心壞了,這下生產效率又提高了一大截啊!

對了!該推廣冬小麥了!劉襄轉念一想,現在還是以春小麥為主,要是想增加國庫糧食儲量,冬小麥的推廣就很有用。

不得不說,這個時代沒有冬小麥,而作為時代先知的劉襄已經讓人做好了冬小麥種植和栽培技術準備,已經比較成熟,處在推廣和普及階段。

冬小麥如何能成為麵食的主要原料,後世磨石的出現和發展,讓百姓能夠藉助畜力或者水力實現將小麥磨成麵粉,然後做成各種面制食品。

劉襄就算是皇帝,也不敢強行推廣冬小麥的種植。唯一的結果,就是——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大漢又會陷入新的傷筋動骨的的迴圈中。

關中的農民,尤其是底層的自耕農,這可是不好惹的主,惹毛了他們,皇帝也照罵不誤!

反正他們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這個時候並不像帶清那樣,大臣都敢指著皇帝鼻子罵,大臣不怕死,那麼底層自耕農怕啥,農業國家以農為本。

劉襄也不好逼迫,要是出現朱元璋或者李自成那種人,他的大漢極有可能腹背受敵。

既然魯班院搗鼓出了水車,看起來效果也不錯。

用水車灌溉和沒有用水車灌溉的農田,那糧食產量蹭蹭蹭上漲,簡直雲泥之別,驚呆了一眾人。

對劉襄來說。水車已經只要出來,單純灌溉似乎是資源的浪費和閒置。

作為一位合格的統治者,劉襄自然會物盡其用,追求利益最大化。

劉襄讓人做了幾個簡單的水力磨坊去進行磨製麵粉。這產量絕對不低,少府的庫房中,已經堆了數百斤新鮮出爐的麵粉。

而少府下轄的的數百位庖廚,正絞盡腦汁,按照劉襄的命令,廢寢忘食的研究如何將白麵變成劉襄口中的餃子。

是的,劉襄想吃餃子了,但礙於身份,不可能親自下廚,那就只能將就了,不過他相信能工巧匠的手藝,一定可以讓自己吃飯不錯的餃子。

粟米產量已經快要巔峰,黃昏已經快要到達。而小麥則後來者居上,就像德國魯爾區的衰敗,既然一個東西到達了極點,轉換思路去用另外一個東西代替它就是。

如今,同樣的一塊地,小麥的產量也比粟米高出許多。麥子比粟米,對水的要求低好多。一家五口就能搞定百畝土地的粟米,而小麥就是不可能。

需要更多的精力去料理,廣種薄收真不如精耕細作,土地面積有限,人口會持續增長,糧食產量如果不提高,那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很容易發生,更別說是“易子而食”那種悲劇了。

推廣冬小麥,真是讓劉襄有點心累,太有挑戰性了。首要問題:政策不管多好,百姓拒絕接受冬小麥,這就很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