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因為當初是否修築朔方城一事結下樑子,而後許文直接從九卿升遷左丞相、身為御史大夫的申屠嘉卻沒有替補左丞相之位,使得兩人關係更是勢同水火。

“眾位愛卿對此事還有異議嗎?”劉襄開口問道。

“臣等無異議。”

其他幾個公卿大臣裡面最博學的張蒼現在是個和事佬,剩下的幾個人也被許文的話說的一愣一愣的,自然沒人有異議。

“既然無異議,今日的會就開到這裡吧!下去都好好準備一下,看看哪些行業需要由朝廷把控,哪些行業要高稅,哪些行業需要扶持。朕給此政策命名為‘以大漢官府經濟為主體,各種商賈自由競爭"經濟制度。”

“屆時商賈至長安後,由爾等公卿大臣與商賈討論此政策的細節之處,討論如何實現國強民富,如何使我大漢更上一層樓。朕不偏袒爾等任何一方,一切以大漢利益最大化為標準。”劉襄沉聲道。

“是。”

群臣躬身一禮緩緩退出了溫室殿,都開始考慮到時候要怎麼和商賈辯論。

劉襄思來想去覺得還是“以大漢官府經濟為主體,各種商賈自由競爭”的經濟制度最適合當下農業處於瓶頸的大漢,能夠最好的延長漢帝國的壽命,幫助大漢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

以大漢官府經濟為主體,主要是為了防止出現商賈坐大的情況,使得天下百姓生計不會受商賈操控,不出現自己前世泡菜國、燈塔國那樣的財閥操控一切的***。大漢政府抓住經濟命脈,才能為民服務。

各種商賈自由競爭可以使大漢的商業一直保持活力,用經濟發展推動大漢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是隻依靠劉襄的個人政策推動生產力進步。而隨著商業與生產力的不斷進步,漢帝國必然會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國內的矛盾也能透過對外掠奪來緩解。

在劉襄看來武帝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吃相太難看了。大手一揮將一切有利可圖的產業統統收歸國有,雖然充實了國庫,但使得這些行業的供求關係不能按照市場規律來變化,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長遠發展。

雖說增加了國庫收入,加強了朝廷對國家的控制力度。但政府獨霸一切有利可圖的行業後,這些行業完全變成了統治者斂錢的工具,絲毫不顧及百姓的生活。

鹽鐵官營後的官家鹽鐵不光價格貴還質量差,政府還強賣強買,給廣大貧困農民帶來很多的困難。

官營的卒徒工匠為了節省時間,造出來的鐵農具又大又笨重根本無法使用。低價從鹽戶手中收購煮好的鹽,然後高價再賣給百姓。

無論是哪個朝代,在經濟上高度集中的話,都不利於經濟的長遠發展。劉襄前世聽過一個北方鄰居的笑話,某廠子因為夏日氣溫炎熱,向上級領導申請購買一批風扇,好不容易讓上級領導同意,然後上級領導就向更高一級上報,然後就一級一級上報,一級一級的審批,等到買風扇的條子批下來後,這個廠子已經在為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發愁。

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制度後,由中央到地方都有管理與經營煮鹽、冶鐵和製作鐵器的官吏,他們所生產的鐵器在規格和式樣上都是相同的。

這樣一來適宜於甲地的鐵器農具就不一定適應乙地使用。在同一地區,由於土壤的松疏程度不同和土質上的差別所需要的鐵器也就有所差別。

為了避免自己統治下的大漢出現北極熊那樣的錯誤,劉襄深思熟慮後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走“以大漢官府經濟為主體,各種商賈自由競爭”的大漢特色經濟模式,才能使得大漢良性發展。。

第三百二十七章 大漢特色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