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為陛下所言極是。烏氏倮常年與塞外戎狄貿易,常率商隊出塞,行走羌戎諸邦,北至河朔,西至河西,熟知塞外風土人情,方能使得前秦軍隊在塞外佔有上風。”

“巴寡婦清為秦***隊征戰六國提供了大批軍糧,向秦始皇捐獻的金銀財寶無可計量,更是幫助秦國維持了在巴蜀地區的統治。”

“正是此二人對秦國的貢獻,方才使得秦始皇以封君禮節待之。我大漢也同樣有一批心懷大義的商賈,齊地商賈刀間生前為我大漢從匈奴販來大批良馬,若不是有這批良馬,我大漢怎能輕易的建立一支能征善戰的騎兵。”

“商業的存在是合理的,商人群體是必須存在的。我大漢之所以要‘重農抑商",是因為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的女幹.商太多、心中有大義的良商太少,才如此為之的。”

“如今我大漢要征戰四方蠻夷,傳播漢文明,就必須要藉助良商的力量,讓他們替我大漢軍隊探測情報,幫助我大漢軍隊運輸糧草。臣愚以為陛下此番召集天下商賈便是從中選出良商委以重任、挑出女幹商予以打擊。”許文立馬出聲附和劉襄的話,一邊講話,一邊看向御史大夫申屠嘉。

隨著許文話音落下,申屠嘉的臉色變得鐵青鐵青的,眼中對許文帶有怨恨之色。

“左丞相所言甚佳,朕確實是有意要從天下商賈中挑選出巴寡婦清和烏氏倮這樣可以為國為民的商賈。朕允許商賈坐擁金山,但其必須要將大漢的利益擺在自身私利之前。@精華\/書閣·無錯首發~~”

“如今我大漢農業已經步入正軌,每年的糧食產量穩定上漲,百姓家中有餘糧。接下來朕要讓百姓能有肉吃,這便要藉助商賈之力,讓他們來帶動我大漢經濟發展。”

“朕將會對天下商賈所從事行業進行規範,他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哪些必須要做,哪些可以得到朝廷幫扶?這些都會在商賈會議上討論。”劉襄緩緩說道。

對於許文和申屠嘉兩人每次朝議中針鋒相對的場面,他很樂見其成,臣子們怎麼能和和氣氣的呢!若是臣子沒有矛盾了,要他這個太一神之子幹什麼呢!

“臣愚以為陛下此舉不符合天道運轉。若是按照陛下所言對待商賈,那勢必會出現富可敵國的商賈,將會誘使農戶放棄耕田,紛紛從事商賈之道。”

“長此以往,我大漢每年所徵收的商稅增加,可糧食卻減少了,這便會使得物價上漲,百姓紛紛破產,進而使得百姓心懷怨氣,為了生計而公然抗衡朝廷政策。”申屠嘉定了定神,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恭聲說道。

“御史大夫此言差矣!術業有專攻,做生意自然是有賺有賠,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做生意的料。一旦無法從商業上賺到錢,其必然會繼續老老實實的種地。況且培養一批有大義的商賈反而可以促進農耕發展。”許文微微一笑,緩緩說道。

“哈哈哈哈!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商賈使得農戶逐利棄田,如何還能促進?”申屠嘉不怒反笑道,對於許文的話十分不屑。

“我曾經從管仲所箸卷書中讀過這麼一個故事。齊地某個村落只有兩個農戶李四和張三,原來為了吃飯各自種植糧食,為了穿衣就各自織布,各自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來。”

“但是後來李四和張三兩家就在一起商量,種糧是李四比張三強,織布卻是張三的強項,於是這兩個農戶就進行了分工:李四專門種糧,張三專門織布。結果一年下來,在同樣的環境下卻有了更多的糧食和布匹。”

“如今我大漢有的地方擅長耕地種糧,有的地方擅長製造鐵器,有的地方擅長織布。然而每戶百姓卻都需要布帛做衣服,鐵器做農具,糧食來吃飯。若是什麼都依賴本地,無疑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商賈恰恰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奔走四方,可以使得所有地區、所有人都發揮出自己的長處來。朝廷只要。(本章未完!

第三百二十七章 大漢特色經濟模式

對市場和糧價進行保護,就可使得我大漢更加繁榮。”許文面帶笑容的看著申屠嘉說道,好似夫子給弟子講課一般。

“左丞相見解獨到,嘉欽佩!”申屠嘉一時找不出許文話語的漏洞,拱手說道。心中暗暗記恨著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