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分封兩王(第1/2頁)
章節報錯
衛滿父子的頭顱將會有專人用生石灰進行醃製,從而延緩頭顱的腐爛,使得百姓可以看清楚衛滿父子的樣子。
在將衛滿父子頭懸北闕後,劉襄身著冕服率領文武百官前往高廟,獻俘於高廟。
漢初乃是多廟制,而非太廟一廟制。宗廟之制,不用周禮。每帝即世, 輒立一廟,不止於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毀。
當時的皇帝宗廟又分為京師長安城內的京廟,太上皇、高帝、惠帝三人都有京廟;另外還有原廟和郡國廟。皆未按照“都宮別殿制”昭穆排列。
漢承秦制,雖說漢朝自詡為周朝天命的繼承者,不承認秦朝的合法性, 可諸多方面都是效仿的秦朝。
秦朝在秦國時, 就有生前立廟的傳統,也是一個先王一個廟,還不在一個地方,有的在西雍,有的在咸陽,混亂至極。
“天子祭太祖高皇帝,進獻四時三牲。”禮官朗聲道。
高廟大殿前,設香案,鋪祭物,列燈四十九盞,香菸繚繞中,劉襄開始朗讀起祭文。
“臣劉襄叩拜太祖高皇帝。太祖立漢以來,平定臧荼、彭越、韓信、英布等逆賊叛亂,獨盧綰潛逃塞外。今臣將盧綰部將衛滿斬首,以告慰太祖高皇帝。”
“臣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懼不任。維德菲薄,不明於禮樂,修祠大一, 若有象景光,屑如有望。願太祖佑我大漢,護我大漢萬年。”劉襄緩緩說道。
而後,將朝鮮俘虜押了過來,按於地下,命令他們向劉邦牌位三叩頭,以示臣服。
這一日的長安十分熱鬧,因為徵朝大軍凱旋歸來,乃是大漢幸事,皇帝下詔准許百姓大酺三日,開懷暢飲。
漢朝百姓尚武,自然喜飲酒。然漢律有規定,百姓無故不得群飲。主要是因為漢初糧食匱乏,釀酒需要消耗糧食,為了減少對糧食的浪費,故而在飲酒上有諸多限制。
未央宮,宣室殿朝會
朝會上也是熱鬧非凡,所有人臉上都帶著笑意,興高采烈的討論著,即便是平日裡不苟言笑的御史大夫申屠嘉也掛上了一張笑臉。
皇帝又是將敵酋頭懸北闕,又是獻俘高廟,陣仗搞得特別大。明眼人都知道天子要透過這一次征戰朝鮮的勝利,來顯示自己的無上權威,自然要配合天子演出,渲染天子的文治武功。
“回稟陛下,朝鮮之地本為周朝之地,暴秦無德,使得朝鮮之地為蠻夷侵佔。今陛下興義師,誅朝鮮亂臣賊子,使朝鮮之地迴歸我諸夏,乃諸夏之福。”
“然蠻夷之民久居於朝鮮之地,衛氏賊子又帶頭披髮左衽,以蠻夷自詡,使得朝鮮之地無我華夏文明傳承,此乃我大漢之損失。”
“臣懇求陛下能效仿周制,選宗族子弟前往朝鮮之地建國立社稷,傳聖人之道,以教化朝鮮之民。”晁錯起身恭敬道。
“陛下,晁大夫所言極是。不過朝鮮之地,地廣人稀,可遷徙燕趙之民前往朝鮮之地,來教化蠻夷之民。”賈誼附聲道。
“善!兩位愛卿所言極是,朕當從之,然宗族子弟人才濟濟,諸位愛卿以為誰可前往朝鮮開國建邦?”劉襄沉聲問道。
晁錯與賈誼提出派劉氏宗族子弟在朝鮮立國,自然是劉襄暗中授意的,在劉襄眼中周人的分封制在鞏固領土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
昔日周只是商王朝的一個小方國,勢力範圍也就是岐山一帶,在其滅亡商王朝後,透過分封制迅速將其疆域鞏固了下來。
商朝的勢力範圍不過就是黃河流域,諸多方國對於商王朝的向心力極弱,時常有叛亂髮生,對於周邊蠻夷也不能夠很好的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