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騎砍(第2/2頁)
章節報錯
谷燴“臣兩人只是儘自己的本職,為我大漢的強大而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擔不起陛下誇讚。”風冶恭敬道。
“不必妄自菲薄,你兩人打造的雁翎刀,朕很滿意,我漢軍裝備這雁翎刀,戰力比之前強大幾倍,你兩人有大功。”
“爾吳越之地的鑄造技術和造船術獨步大漢,你兩人要將你們所掌握的鑄造技術傳給少府其他工匠,提升少府工匠整體的鑄造技術。”劉襄笑著說道。
風冶和離斤兩位工匠的鑄造技術分別承襲風胡子和歐冶子,是吳越之地的著名鑄劍大師。
自古以來,吳越之地的鑄劍藝術便冠絕天下,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所鑄造的兵器不僅精美,而且實用,天下有名之劍十有八九出自吳越之地。
春秋之際,吳越兩國的鑄造工藝主要用於士兵手中刀劍的製造。實際上,深究其因,促使其鑄造工藝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基於兩國在諸侯爭霸中的實際作戰情況。
當時的吳越地區,地多林莽,所處非常偏遠,戰車在這一地區幾乎沒有用武之地,而軍隊實力當中裝備完善齊全是必不可缺的。
因此基於當地實際情況,基於所處客觀條件,吳越地區軍隊主要是以步兵士兵為主。不僅如此,配合裝備軍隊特徵,吳越兩國對於士兵的培訓也是多關注擊劍水平。
隨著時間的發展,各國統治者發現因為刀背厚實,劈砍較劍更為有力,殺傷力比劍更強,且不易斷折,合乎步、騎兵戰場格鬥的需要。故而戰刀逐漸成為士兵的標配兵器,而劍只有身份高的人才可以配備。
“臣一定盡力幫助其餘工匠提高鍛造技術。”離斤和風冶恭敬道。
“你們這個雁翎刀應該是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吧?”劉襄開口問道。
“回稟陛下,我們最開始是學習匈奴人的彎刀,但我們發現彎刀的刀刃太短,命中率不高;彎刀對於騎兵來說是趁手的兵器,但對於步兵來說,用起來反倒不如直刀,因而放棄了彎刀。”
“接著我們又嘗試加厚刀身,延長刀刃,在刀刃的弧度上下功夫,浪費了許多鋼材,才研製出了雁翎刀這個成功的戰刀。”離斤恭敬道。
“嗯,辛苦爾等了。”劉襄頷首說道。
要搞出發明,不光需要工匠有靈敏的頭腦,還需要給予充足的物資,供工匠們揮霍。故而劉襄給予少府魯班院諸多特權後,發明源源不斷的出現。
“謝陛下!”兩人恭敬道。
“你們可以用鋼升級我大漢的戰刀,還要在我漢軍的防具上多下功夫,提高盔甲的防禦力,抵禦匈奴騎兵的刀箭。”劉襄緩緩說道。
“臣明白。”兩人恭敬道。
當然了用鋼打造的鎧甲肯定只有少數精銳騎兵才能裝備,鎧甲可比戰刀費材多了。
劉襄順便去魯班院看了下魯班院工匠們最近的發明成果,看看他們有沒有懈怠,又鼓勵了這些工匠一番,來到了練兵校場。
六百餘名虎豹騎士兵已經手持雁翎刀在校場準備就緒,校場上立著數百個稻草做的草人。
“開始吧。”劉襄看著虎豹騎朗聲道。
虎豹騎士兵應諾一聲,跨上戰馬用雁翎刀對草人進行劈砍,雁翎刀鋒利無比,在虎豹騎士兵的攻擊下,稻草人紛紛斷裂,倒塌。
對於虎豹騎士兵的騎砍技術,劉襄十分滿意,以後給漢軍騎兵裝備上馬具三件套,必能大敗匈奴騎兵。
緊接著又將六百虎豹騎分成兩隊,一隊手持原來的戰刀,一隊持新式雁翎刀進行比試,每名虎豹騎士兵的頭部都帶了鋼製面罩來保護頭部,身穿鐵質鎧甲。
伴隨著戰馬的嘶鳴聲,兩隊士兵混戰起來了,雁翎刀明顯比漢軍原來的戰刀堅韌,很快在另一隊的鎧甲上留下了痕跡。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