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長安只是咸陽附近位於渭河南岸一個鄉聚的名稱,並不怎麼出名。

等到漢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定都長安,惠帝建設城牆之後,渭河從秦王朝都城的城內河變成西漢都城北側的城外河,渭橋就成為了通往京師大道上的重要通道。

由於漢代長安的西側與南側,存在著以建章宮等宮觀為核心,並有城垣圍護的上林苑,這就使得長安城的對外交通被迫形成了僅有東、北兩向的交通格局。這樣,位於長安城北側的渭河和渭橋,就在長安城北向、西向交通線上最為關鍵。

歷史漢文帝從代國來長安繼承皇位,周勃陳平等老臣就是在渭橋等待文帝的。

渭橋始建於秦,作為秦咸陽的都城內交通,連線渭河南北的咸陽宮殿群;西漢建都長安,渭橋作為長安通向西北地區的重要交通咽喉,有著重要的軍事戰略價值。

看著奔騰不惜的渭河,趙佗不禁感慨韶華易逝,渭河還是渭河,他卻已不是秦人。

“臣典客揭,奉命在此迎接南越王!”渭橋邊上的劉揭恭敬道。

“有勞典客在此等待寡人!”趙佗拉開車簾沉聲說道。

既然典客劉揭已經來迎接南越王了,北軍兩校部也完成了自身任務,返回北軍駐地。

廷尉吳公從趙佗的馬車中鑽出來,坐上了另外一輛馬車,在劉揭的引領下,一行人來到了司馬門前。

“南越王,陛下親自在司馬門迎接,還請南越王下馬車,步行至司馬門!”奉常劉不疑騎馬趕到趙佗馬車旁朗聲道。

聽到劉不疑的話,趙佗立刻讓車伕攙扶著自己走下馬車,隨即接過侍從遞來的柺杖,顫顫巍巍的朝著司馬門走去,好似一個弱不禁風的普通老人。

趙佗下車的地方距離司馬門並不遠,遠處的皇帝儀仗依稀可見,趙佗喚來下人攙扶他,三步朝皇帝的位置一跪拜,朗聲道:“蠻夷大長老臣佗,拜見皇帝陛下!”,盡顯其對漢朝的忠誠。

奉常劉不疑畢竟年輕,看到趙佗如此虔誠的舉動,著實嚇了一跳,被趙佗給感動到了,有些於心不忍。

遠處的劉襄眼睛也不瞎,看得見趙佗的跪拜舉動。劉襄明白,趙佗這番舉動是做給天下人看的,使天下人覺得趙佗對漢室忠心耿耿,使劉襄為了顧忌漢家威嚴,不敢輕易對南越國趙家動手。

“老狐狸!”劉襄心中暗罵道。

從高皇帝劉邦開國後,諸侯王都陸續入朝覲見皇帝,來表示對朝廷的忠心。《漢書.高帝紀》曰:(十年冬十月,淮南王、燕王、荊王、梁王、楚王、齊王、長沙王來朝。”。

同為異姓王的吳芮都來長安入朝過,唯獨南越王趙佗一次都沒有入朝過, 這次若不是漢朝大軍壓境,閩越三國威脅,趙佗這輩子恐怕都不會來長安入朝。

“亞夫,你替朕注意觀察著,等這趙佗磕了一半路途後,你就騎馬傳詔,恩准趙佗不跪拜。”劉襄對著一旁的中郎周亞夫附耳低聲道。

“臣明白!”周亞夫恭敬道。

待趙佗跪拜一陣後,周亞夫手持天子節,騎馬來到趙佗身旁朗聲道:“南越王乃高皇帝親封,為大漢鎮守南疆多年,勞苦功高,陛下恩准南越王入朝不跪拜。”

趙佗聞聲,連忙恭敬道:“臣趙佗叩謝陛下聖恩!”,隨即起身,顫顫巍巍的拄著柺杖朝劉襄儀仗處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