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span“陛下的舉措使得漢朝商人都喜歡去齊國居住,讓齊國經濟恢復速度遠遠超過了大漢其他郡國。不知陛下現在是否還堅持農商平等的觀點?”賈誼沉聲問道。…

“朕確實有意提高商人的地位,鼓勵百姓從事商業活動,一個商人的收入是遠遠高於普通農戶的,可以透過給商人增加賦稅的辦法,來充實國庫。”劉襄緩緩說道。

“陛下此舉極為不妥!聖賢列子曾說‘倉廩實而知禮節。’,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從古到今,沒有聽說過這事。臣聽說一個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捱餓;一個女子不織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凍。”

“我朝開國不過二十載,人口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官府的糧倉也沒有裝滿,有的地方几十戶人家 用共用一頭耕牛。而我朝如今這樣得情況,陛下竟然鼓勵百姓從事商業,這是不可取的。”賈誼恭敬道。

“賈博士,農戶只會侷限在一個地方,商人走南闖北,將貨物在南北之間倒賣,這樣的話可以讓我大漢的經濟得到更快的恢復啊!”劉襄笑著說道。

“陛下這句話實在是太危險了,當年管仲曾在齊國推行重商政策,創造了對內對外貿易的繁榮,因此賺了很多錢,然而商業的本性重交易而輕生產,這增加了經濟的不穩定性。”

“齊桓公逝世後,齊國很快就失去了霸主地位,正是因為齊國過於重視商業的原因。百姓既然可以透過從事商業而過上富裕的生活,那麼就會把從商作為優先方向。

“繁重的農耕勞動就會被百姓鄙視,百姓也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戰場上廝殺以博取向上晉升的機會。反觀秦國商鞅變法,獎勵耕戰、打壓商業,使得秦軍成為戰無不勝的軍隊,橫掃六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啊!”晁錯出聲說道。

晁錯身為法家學士,自然是主張重農抑商,自然很贊同賈誼的觀點。

“這…”劉襄一時語塞,他也覺得兩人說的有道理,難道他提高商人地位的做法真的不對嗎?

“陛下,我朝從開國以來,快二十年了,國家和個人的積貯還少得令人痛心。錯過季節不下雨,百姓就將憂慮不安

^0^,年景不好,百姓納不了稅,朝廷就要出賣爵位,百姓就要出賣兒女。”

“積貯,是國家的命脈。如果糧食多財力充裕,幹什麼事情會做不成?憑藉它去進攻就能攻取,憑藉它去防守就能鞏固,憑藉它去作戰就能戰勝。使敵對的人歸降,使遠方的人順附,招誰而不來呢?”

“昔日秦趙兩國長平之戰為何秦國能贏,不單單是雙方將領的原因,還有糧食的原因。秦國“重 農抑商”政策讓糧食儲備足夠紮實。反觀趙國,實行的是商農並重,國家糧食儲備不多,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消耗。”賈誼勸說道。

“朕明白了,兩位博士說的很很正確,商農並重的政策確實不適用於現在,朕會繼續堅持重農抑商的國策。”劉襄沉聲說道。

一語點醒夢中人,賈誼和晁錯的話,讓劉襄明白現在的大漢根本沒辦法堅持農商並重。

他之前只是齊王,只需要發展好齊國經濟,而他現在是大漢皇帝,需要讓整個大漢富裕起來。

他在齊國實行農商並重政策,因為齊國是大漢的一部分,就算齊國百姓大量從商, 也看不出弊病來,朝廷總不可能對自家諸侯國進行糧食封鎖。

現在絲綢之路還沒有開闢,南方也沒有得到深度開發,大漢的糧食問題只能靠自己。目前大漢的人口還在恢復中,實行重農抑商,積攢糧食才是正道啊!

想到這裡劉襄一陣後怕,他險些讓這個年輕的帝國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幸好及時被賈誼和晁錯點醒了。

商人可是屬於不穩定因素,說不定到時候把商人養肥了,還會反咬大漢一口。

正如明末,以晉商為首的商人群體就給當時的後金偷運糧食,兵器,洩露明朝軍情,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這時候實行農商並重措施,說不定大漢到時候也出現了大商人與匈奴相互勾結的事情,農夫與蛇的故事發生在大漢,劉襄就欲哭無淚了。

有時候穿越者總會把自己原來時空的世界觀帶過來,卻沒有考慮自己所處的時代是否可行。

親,本章已完,祝您閱讀愉快!^0^